噗浪玩出大生意/網路新時代 行銷靠噗浪
|
|||
2009/10/23 | |||
【聯合新聞網/文、圖節錄自時報出版《噗浪玩出大生意》】
編註:『玩噗浪,給我大生意』,你玩噗浪,我免費送你《噗浪玩出大生意》電子書>>活動詳情
過去的網路行銷,企業架了一個網站或部落格,希望網民能自己找到。但在社群網站風起雲湧的年代,企業要反過來到社群網站上建立灘頭堡,直接跟網友互動。簡 單的說,古老的網路行銷是要把人往自己家裡帶,新時代的網路行銷則是把訊息往人多的地方送。這是微網誌興起的年代中,企業不可不知道的演進。 新書內容搶先看:
一夜之間損失上億元?Dell烏龍標價事件
6月底,台灣網路購物史上發生了一件大事情,那就是台灣Dell的線上購物網站標價錯誤事件。要說網購標價錯誤,其實台灣不少線上購物網站,都曾經發生過類似的事件。但沒有一個事件引起像Dell如此大爭議的。 Dell事件最大的爭議點,在於連著發生兩次烏龍事件,但最後卻都沒有按照標價出貨。因為台灣之前類似的事件(乃至於Dell本身),都有照價出貨的案 例,但這一次,Dell不僅沒有如大多數消費者所願,甚至連補償方案都被嫌小氣。前後處理不一致,也難怪消費者深感不滿。 (編按:Dell在八月宣布推出真心卡優惠方案,一年之後任何產品可享八折優惠。) 先不談Dell的補償措施,Dell這次為何不如常出貨?如果我們觀察之前Dell類似的烏龍或是台灣其他類似案例,我們都可以發現,過去標錯價的商品被 訂購的數量,只有數十到數百台,損失最多不過數百萬。但這次Dell事件呢?從消保會的資料中我們可以發現,第一次烏龍,8個小時之內,共湧入了2萬6千 多客戶,4萬3千多筆訂單,共被訂購了將近14萬台顯示器。如果正常出貨,每台賠1千元的話,那就是1億4千萬的損失(更何況每台絕不可能只賠1千元)。 以Dell在台灣家用市場的最大經銷商──捷元的業績來看,一年營收最多也不過數千萬,賠了這筆錢,大概5年以上才賺得回來,怎麼可能賠得下去! 所以關鍵癥結點在於,這次的訂購數量太大,大到Dell無法損失,所以寧願被罵也不賠。但大家要特別注意一點,這次發生事件的時間點是在深夜,應該是上網 人次最少的時候;如果是大白天,訂購數量恐怕還會翻好幾倍。那麼我們不禁要問,Dell這次事件訊息傳播得如此之快,關鍵究竟是什麼? 我認為「罪魁禍首」之一,就是Plurk!這次的事件,傳播的管道包括網路論壇、PTT、Plurk,而最早的訊息是從論壇傳出來的。但包括網路論壇、 PTT等網站,都是以前早就有的產物了,Plurk是2009年才開始流行。如果對照之前事件的模式,訊息從被網友發現,然後張貼在網路論壇、PTT上, 以過去的傳播效率來說,至多就是在上千人之間流傳;但由於Plurk用戶很多,他們同時也是PTT的愛用者,所以當有人將這個訊息轉發到Plurk上,然 後開始被大量網友轉噗時,訊息的漣漪效應瞬間就爆發出來。我在事件發生的當晚就已得知這則訊息,但隔天早上一起床,發現河道上滿滿都是Dell的訊息,可 以想見這則訊息在大半夜中,一下子就被散播到上萬人的河道上,傳播效率大概是過去的十倍以上。 就如之前所說,Plurk的使用模式,大家都是掛在上面的。當發現好康之後,真的就是一傳十、十傳百地向外散播。即使是深夜,一個好康都可以吸引2萬多人 下單,連我隔天早上所整理出「Dell烏龍標價的懶人包」,並將文章連結發到Plurk上以後,Blog都能在瞬間湧入200人,這篇文章在短時間之內的 瀏覽人次也衝到將近2萬人;你怎麼能小看微網誌的傳播力道? 這件事跟無名小站事件不同的是:這已經不是茶壺裡面的風暴了!隔天早上其他網路媒體的追蹤,當天中午,已經就有電視台的記者跟進報導。讓Dell事件正式登上大螢幕,成為大眾事件。 隨後幾天,各家媒體開始各憑本事,從不同的管道拿到消息,然後熱心的噗友就會轉載到Plurk上;由於時間差的關係,收到Dell官方信件的噗友,也開始 把訊息傳遞到Plurk上,這使得Plurk上的訊息遠比大眾媒體快,也讓Dell失去了各個擊破的空間。此時的發展已經變成:Dell內部還在討論該如 何善後,但在Plurk上,不滿的網友隨著訊息快速流通,卻遲遲未能等到官方的正式回應,已經累積起相當不滿的情緒了,網友不滿的抱怨可以說如潮水般湧 來。 換言之,Plurk不僅僅是訊息快速傳遞,同時也助長了負面情緒的集結(這要拜Plurk討論串的設計)。而群眾智慧靠著大家各自獲得的線索,自行拼湊出 真相,且心證已成。但Dell完全渾然不覺,還悶著頭在開會討論時,網路上的怒火早已累積到一定程度了。Dell完全沒有考量到這些情緒,也忘記自己早已 失去彈性操作空間,當補償方案出爐後,未爆彈就炸得Dell企業形象遍體鱗傷。 Dell事件對於行銷人與企業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參考案例。企業對於Plurk上「轉噗」的威力,應該有更深層的體會。在Plurk上,訊息的傳遞單位是 「分」計算,訊息傳遞既快速覆蓋率又廣泛,而企業的危機處理速度,也勢必要加快流程,明快處理。更重要的是,不要低估群眾智慧的力道。在過去,業者可以利 用資訊落差的空間來操作,但在微網誌當道的年代,這個空間只會越來越小。 |
|
你是獅子,還是斑馬?客戶對推銷的氣味相當敏感,就像斑馬對獅子隨時戒慎恐懼一樣。業務人只要散發出「獅味」,就難逃被拒絕的命運。
只要成為斑馬型業務,就像學會騎腳踏車一樣,不論哪一款車都能騎,你絕對什麼產品都能賣,而且終身都是黃金業務員!
新書內容搶先看:
為什麼斑馬先生是黃金業務員?
業績停滯不前的七盲點
錯誤百出的「業務常識」
在寫這本書時,我找了之前上過我培訓班的畢業生,並向這些「生意興隆講座」畢業生求援。
因為他們全都是正活躍的黃金業務員。
「這個社會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書?」
關於這一點我不太清楚,只好求助於我的學員,所幸他們都欣然接受。既然他們全參加過培訓班,說穿了也就不是什麼「天才型業務員」。
他們全是「資質平庸」,經過努力後一躍成為「黃金業務員」。我把「原本業績都不怎麼樣的普通人」全找來小聚一下。
外商保險公司的黃金業務員
壽險公司的黃金業務員
乳製食品公司的黃金業務員
不動產企業的黃金業務員
纖維商社的黃金業務員
農產加工企業的黃金業務員
零食製造商的黃金業務員
這些久違不見的人不是祕密戰隊五勇士,倒像七武士齊聚一堂。聚會慢慢發展成喧嘩的飲酒大會,我順勢將話題導入「諸事不順的過去」與「順心如意的現在」,聽聽他們各自的「真心話」。
拜水酒助興之賜,我蒐集到許多「發自內心的肺腑之言」。
下面,就是我從他們的「肺腑之言」整理出來的「業績停滯七盲點」!
1「推銷從被拒絕開始」是錯誤認知。
「只要遭到拒絕,業務就玩完了!」
2「明星業務寫的書一定有用」是錯誤認知。
「說穿了只有自我宣傳,最重要的推銷技巧卻沒公開。」
3「業務只能透過實際的體驗訓練才學得會」是錯誤認知。
「除非訓練讓你很快樂!感覺很好玩!否則充其量只是身處煉獄的煎熬。」
4「業務一定要強勢」是錯誤認知。
「近來的黃金業務員,以溫柔女性居多。」
5「業務員都能言善道」是錯誤認知。
「最近的黃金業務員,蒐集資訊的能力勝過三寸不爛之舌。」
6「學習業務技巧一定有用」是錯誤認知。
「業務銷售跟下棋一樣首重臨機應變,拘泥技巧反倒受限。」
7「銷售方法書很有用」是錯誤認知。
「銷售方法書=技巧(標準答案),套用越多業績越糟。」
這些項目,都是「原本是普通人,現在卻成為黃金業務員所提出的建議」。
身為業務,創造自己的獨特性當然很重要,不過在這之前,還是請你謹記一個事實——這些黃金業務員全都有上述的「如出一轍的認知」。
解讀「超級明星業務」的暢銷書
透過與他們的聚會,我釐清了一件事。
那就是誤用「明星業務的著作」會「無法自拔」!
這些黃金業務員都異口同聲的肯定「成功者的著作確實有其吸引力」,也因此市面上有很多成功業務員的經驗談付梓成書,讓這些黃金業務員也在未成功時,不約而同的挑這類書來看。
無獨有偶的,這些人都手捧著書想著:
「銷售的祕訣,就隱含在這些天才的經驗中!」
根據他們的說法,只要身邊的業務們想法一致,大家就會認定這是對的,並且在看完這些書後,以全然背離自我性格的方式行銷,進而陷入「緣木求魚」的惡性循環中。
想要成為頂尖業務員的人,對天才業務員有所憧憬無可厚非,看這一類的書去壯大自己的夢想,挑戰業務工作也很可取,只是,到頭來這些過來人反而異口同聲的說:「夢想還是有別於現實。」
讀過了天才寫的書,壯大了自己的夢想,也如法炮製了,誰知道竟遭到現實無情的打擊!他們說,這全是因為他們都產生了「說不定自己也是天才」的「錯覺」。
現實生活中,天才原本就是少數。大多數的人都是「普通人」,所以就算是聽了「不平凡的天才自吹自擂」,實在也很難從中理解「天才成功的要素」。
最大的問題在於「怎麼做才會有業績」,可惜這部分過去總被當成是「無從說明的才華」,隨便三言兩語就帶過去了。
怎麼會這樣呢?
他們告訴我,唯一的解釋是大家都以為那是「天才的專利」。如果「業務員培訓基礎教育的最低標準」是「天才」,那大部分的人就只能淪為「根本不可能當業務員」的層次。
因此,若不將有限的天才與大多數的平凡人區隔開來,恐怕這種「嚴重的問題」還會繼續發生。
「天才是沒辦法了解普通人的!」
聽這些黃金業務員說,他們公司不乏「天才型業務的上司」,這種天才型的人抓著下屬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這麼簡單的事你也不會!」
相對於此,在這種上司下工作的部屬鐵定頂回去的一句話就是:
「莫名其妙……」
正如天才無從了解普通人般,普通人也是沒辦法了解天才的。
看見天才,人們不免驚呼「好厲害喔」,但即便如此,還是無從拉提普通人的績效。
小時讀的偉人傳記,雖然給了我們「夢想」。只不過,我們多數人……不,是幾乎所有人都不是天才,也不是偉人。
就普通人看來,天才即「超人」。
但真正的問題是,隨著「天才型業務」的著作問世,使得「支撐這個社會,採取普通銷售技巧的一般業務員」變得黯淡無光,終至不為人所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