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怎麼控制幣值呢?利用"中央銀行控制貨幣供給的政策工具"就可以了
主要有下列幾種:

公開市場操作:指中央銀行透過貨幣市場或金融機構買賣債劵,以影響準備貨幣之數量。
央行買進債劵,放出貨幣基數,將使貨幣供給增加.....貨幣供給增加,幣值貶值
央行賣出債劵,收回貨幣基數,將使貨幣供給減少......貨幣供給減少,幣值升值
注意:政府發行公債是由財政部發行,只是央行可透過買賣債劵來影響貨幣供給量。若跟民眾買,則通貨增加;若跟銀行買,則銀行準備金增加,所以無論跟誰買,貨幣基數都將增加,貨幣供給量也將增加。

調整重貼現率:
降低重貼現率→使銀行向央行借錢增加→貨幣供給增加→幣值貶值
提高重貼現率→使銀行向央行借錢減少→貨幣供給減少→幣值升值

調整法定存款準備率
存款準備率提高→釋出的貨幣減少→幣值升值
存款準備率降低→釋出的貨幣增加→幣值貶值

大致上來說:升值有利進口
貶值有利出口.....

接下來是剪別的大大的文章.....提供給你看看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105062501475
升值對中國人民有好處
多年來中共採取人民幣釘住美元的方式,就是將人民幣固定在8.28兌換1美元的匯率。人民幣升值,就是用較少的人民幣來兌換1美元(外幣)的幣值,如果升值15%,大概就是7塊多人民幣兌換1美元。

人民幣一旦升值,從中國出口的東西就會變得比較貴;例如過去賣一美元就能賺錢的,現在要賣1.15美元才行。這會不利於出口,因為出口品的價格競爭力下降。這看起來不好。

但是,一個國家不是只有出口部門與出口商,還有進口部門與消費者。而且,出口的目的就是為了進口;出口可以發展經濟,而經濟發展的目的就是要讓消費者提升他們的消費水準。

從這方面看,升值不正是好事嗎?因為升值後,進口品價格下降,本來用1美元進口的商品要賣8.28人民幣,現在只要賣7塊錢,消費者不是普遍受惠了!


國際影響:

國際壓力促使人民幣升值
亞洲金融危機後,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國際輿論此起彼落,從未停息。二○○二年,與美元掛鉤的人民幣名義匯率跟隨美元走弱,對歐元和日元分別貶值了一四.四%和四.七%,如果考慮通貨膨脹因素,對三大貨幣的實際匯率分別下降二.八%、一六.五%和五.二%。

與此同時,中國GDP、對外貿易和吸收外資都保持了強勁發展趨勢,而世界經濟,特別是主要工業國家的經濟復甦舉步維艱,在這種背景下,關於人民幣升值的討論再次升溫。

雖然中國總理溫家寶,在近期會見美國花旗集團董事長魯賓時,表態保持匯率基本穩定,但是,在國家利益的博弈中,兩、三年內要求人民幣浮動的壓力會持續下去。由於台灣和大陸間的經濟關係密切,且台商在大陸投資比重不斷增加,一旦人民幣升值,勢必對兩岸的經濟活動產生重大影響。

人民幣升值將衝擊中國內需~
事實上,中國經濟的穩定發展,才是對世界經濟復甦最大的貢獻,做為目前世界主要的產品進口國,中國內需景氣的維持不僅僅是有利於中國,也有利於帶動其他國家的經濟復甦。

正如最早提出「中國輸出通縮」論點的羅奇先生承認,持續疲軟的全球經濟正在轉向一個危險的領域--玩指責把戲,世界輿論越來越團結一致地向中國大陸施壓,要求調整人民幣匯率,但這是一個嚴重的錯誤,人民幣在短期內升值,只會加劇通貨緊縮狀況,影響內需市場,甚至會使中國步日本後塵,陷入長期通貨緊縮的泥沼,對全球經濟更沒有幫助。

人民幣升值不僅不利於中國出口,而且會對其國內消費產生抑制作用,將影響內需市場。畢竟中國有十二億人口,就業壓力非常大,人民幣升值將減少貿易和外商投資領域的就業機會,惡化就業形勢。

目前中國直接或間接與貿易相關的就業人口超過一億,不少出口商主要靠低價人工及原料成本,維持微薄的利潤,人民幣如果升值幅度不大,企業可能會壓低工資維持價格競爭力,但是如此人民幣升值對其他國家就沒有意義;而升T大的話,由於中國大陸經濟剛從SARS疫情中恢復,幣值一高,許多廠商勢必將倒閉,這麼一來將抑制中國的內需市場。

特別要提出的是,目前中國的城市內需市場擴展的空間有限,龐大的農村市場則仍待開發,關鍵是中國農民太窮了,而農產品是中國出口的主要產品之一,萬一人民幣升值對於農產品出口將造成極大打擊,使得中國農民受到損害,更不利於中國農村和小城鎮內需市場的拓展。

低成本生產地貨幣升值,對全球經濟沒有幫助
此外,中國金融體系不良資產較高,風險控制能力弱,短期內對人民幣重新估價或實行完全的浮動匯率制,時機尚未成熟,從上個世紀墨西哥和東南亞金融危機得到的教訓是,匯率制度的急速大變動會導致很多經濟、社會問題,人民幣若急速升值,可能沒有一個國家會從中得到好處。

的確,二○○二年以來美元的貶值促進了中國的出口,但是,中國經濟的競爭力,主要是建立在中國低廉的勞動力和巨大的內需市場基礎上?A而不是像美、日等國所稱,是操縱匯率來搶走其他國家的競爭優勢。中國的平均工資目前是馬來西亞和台灣的五分之一,新加坡的十分之一,而中國勞動力成本低的根本原因在於勞動力嚴重過剩,和匯率無關。

而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擴大的主要原因,是國際產業轉移而非人民幣貶值。以往出口美國的亞洲產品是日本、韓國和台灣地區製造,如今這些產品被轉移到中國來製造,再出口到美國,因而中國對美國順差擴大了,但對日本、韓國、台灣地區的逆差也擴大了。至於國際產業向中國轉移的主要原因,還是看中國龐大的國內市場和經濟增長前景,而非價值被低估的貨幣。

人民幣升值趨勢已定
不過,從購買力平價理論(PPP)分析,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民幣升值是必然的。事實上,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測算,從一九九四年一月到二○○二年九月,人民幣對主要貿易夥伴的名義有效匯率升值一三.九%,實際有效匯率升值二一.五%,這是中國經濟上揚的正常反應。

從金融角度看,現行人民幣匯率基本是釘住美元的固定匯率機制,有不夠靈活的缺點,難免干擾了貨幣政策的有效執行,因此調整匯率機制是必要的。市場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一方面導致中國的外匯儲備居世界第一,也造成中國的貨幣供應超常增長,從而助長了銀行亂放貸的現象,但因大陸商業銀行信貸渠道不暢,導致資金大量沈澱,對宏觀經濟運行和金融形勢構成壓力,給經濟指標已近通貨緊縮尾聲的中國經濟,又添通?f膨脹的風險。

而從實體經濟發展來看,中國經濟發展所需的重要能源、礦產資源都需要進口,嚴重地依賴國外資源,特別是石油,因此生產原料價格指數受國際原物料價格的影響較大,國際原物料的漲價使得中國的進口急速增長,增加了生產成本,此時人民幣升值將有助於投資者緩解成本壓力,消費者則以較低的成本購買,經濟上得到正收益效應。

區間波動、採漸進升值對全球景氣較有利
然而,無論壓力再大,中國大陸在解決匯率問題之前,還是得先改革其內部銀行體系的壞帳問題,而這將是個漸進的過程,短期內大幅改變的可能性不大。現在投資人可能會樂意看到人民幣兌美元的匯價被重新定位升值到另一個水準,但這樣做只會損害中國至關重要的出口部門,對於中國金融業的自由化、正常化和經濟成長毫無益處。

一般共識是,人民幣匯率應該「漸進升值」,即「在一定區間內波浪式升值」,並保持五至十年的中長期升值趨勢,畢竟當中國經濟進一步走向市場化的時候,由市場調節的浮動匯率制必定會取代釘住匯率制。但在當下,繼續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是要務,但穩定並不是固定不變,而是慢慢的放開人民幣兌換的範圍,上下浮動,呈波浪式變化,可考慮嘗試從正負一%逐漸向?翮t三%至五%的範圍浮動,這不僅能提高企業和居民的匯率風險防範意識,且可舒緩升值壓力,在更大的壓力到來前,積極主動地為宏觀經濟健康運行創造環境,應有利於中國經濟的穩定成長,同時也有利於國際經濟的穩定增長。

人民幣緩升,中國內需收成股及航運股受惠
至於人民幣升值對台灣經濟可能產生的影響,可從幾個面向來討論:
一、短期內不升值,將維持大陸內需熱度,有利於原物料類產業和消費電子業景氣回升。
在化解人民幣升值的國際壓力下,大陸越來越多的宏觀調控將陸續執行,這將加速吸引外資的流入。同時,SARS過後,落後的工程進度追趕使需求逐漸增溫,因此,鋼鐵、水泥、塑化在第三季需求將轉強,另外隨著通貨緊縮的緩解,消費電子等產品的需求回穩,大陸貼牌訂單出貨明顯增加,加上國際大廠基於成本壓力,將零組件訂單由歐美廠商轉向亞洲地區,因此手機組裝、手機零組件業景氣向上。

二、短期不大幅升值,有利於大陸「世界工廠」的強勢地位,進而帶動台商投資企業。
人民幣維持現狀的格局下,全球廠商更有降低成本的壓力,因此資金將加速移動至中國以進行低成本的生產,使得中國大陸的工業生產年增率未來仍將維持於一○%至一五%?A可望間接帶動了台灣廠商的獲利機會。

對台灣的影響:

人民幣升值與否,不僅是今年全球經濟的矚目焦點,更影響到鄰近的台灣等亞洲國家,對此,台灣智庫董事長陳博志在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如果中國堅持人民幣不升值,而台灣、日本、南韓卻繼續升值,將會造成貿易條件不平等。

他認為,目前尚難判斷人民幣今年是否升值,但讓匯率升值,其實對中國有利,因為藉升值幫助經濟軟著陸,效果遠大於目前官方採取的宏觀調控等行政手段。他並說,「很多人擔心人民幣升值會衝擊亞洲經濟,這種說法並不正確」,因為,即使人民幣升值導致中國出口貿易減少,對台進口的中間財也降低;但只要美國維持經濟繁榮,美國不向中國進口,也可以轉向台灣等國家購買,並不會對我們造成不利,這就是貿易行為的轉換而已。

不過,陳博志話鋒一轉批評,如果人民幣還是不升,新台幣、日圓、韓元等亞洲貨幣繼續升值,這就會造成出口貿易競爭條件的高度不公平,屆時,政府就必須向美國提出嚴正抗議,而非坐視不管。

「展望今年,其實國人最應擔心的,不是人民幣升值問題,而是中國經濟降溫可能導致的硬著陸風險」,陳博志說。

中國最新公佈的資料顯示,去年全年經濟成長率仍高達九點五%,他抨擊,「中國宏觀調控是虛張聲勢,根本沒達到效果」。他表示,中國目前經濟過熱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固定投資成長率過高,以2003年為例,中國的固定資本占國內生產毛額(GDP )的比率高達四十七%,明顯是投資太多,若與台灣比較,過去國內GDP成長率十二%至十三%,但固定資本占GDP的比率,卻很少會超過二十五%。

陳博志指出,當初台灣只拿佔GDP的二十五%來投資,就足以支撐十二%至十三%的成長,但中國卻要用到四十七%,而經濟成長率不過八到九%;他強調,「這就是問題所在了」,因為這表示中國很多投資重複、浪費,使得中國政府不得不從去年開始,祭出宏觀調控來抑制投資。

「中國政府正面臨兩難!」陳博志說,因為若不採取宏觀調控、抑制過熱投資,包括房地產在內,都將面臨「經濟泡沫破滅」危機;但如宏觀調控奏效,現有投資受到抑制,例如:把固定資本占GDP比率,降至與台灣當年相同水準,也就是從四十七%降至廿五%,比率將大幅下降十幾個百分點。而一旦少掉這些投資,中國經濟成長率可能要少掉七至八個百分點,最後使經濟成長率只剩下一到二%,就會發生經濟「硬著陸」。

「毫無疑問,這對經貿高度依賴中國的台灣,更是嚴重傷害!」他說,根據資料顯示,中國(含香港 )已成為台灣最大出口市場,無論中國是經濟硬著陸或泡沫破滅,將會導致我國出口巨幅衰退,衝擊台灣經濟;此外,中國的台商也同樣會深受其害。因此,他認為,中國透過人民幣升值,可降低中國硬著陸傷害,但他也強調,台灣企業須要有分散市場的風險管理意識,政府也必須密切觀察中國動向,謹慎提出因應策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luenature09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