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中東的傳統利益:

美國自二次世界大戰後更積極介入中東事務,主要係為填補英國退出中東所留下的權力真空,以阻止蘇聯勢力進入該地區。

為了維持中東地區的均勢與和平,美國中東政策之政治目標係阻止蘇聯在此區域擴張以及儘量減少區域衝突。經濟目標則是確保美國及其盟邦能取得該地區的石油。因此美國政策的總體目標乃是確保美國在此區域之友邦的安全與穩定。一般來說,美國之所以重視中東利益的消長,主要係基於中東在全球政治、經濟及戰略重要性等三個層面作考量。

國際政治之考量:

由於中東地區內部充滿根深蒂固的宗教、種族、領土及政治等紛爭,此地區一直是世界的火藥庫之一。中東地區是世界三大宗教︱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發源地,宗教聖城之歸屬問題常導致各國兵戎相見。中東亦是一個多種族的社會,伊朗人、猶太人、阿拉伯人及庫德族等分佈其間,阿拉伯國家之間又有很複雜的政治岐視,而領土的爭執更是層出不窮。以色列建國以來,以、阿間的衝突即未曾停歇,更成為中東動亂的根源。此種區域的不穩定性,必然會危害美國在此區域的主要的政治目標,以及維持該地區的穩定與發展,特別是溫和派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的安全保障。

對以阿衝突,美國政策有一基本前提,對維護以色列的生存,美國有一種強烈的道德感。就戰略上而言,阻止蘇聯在中東勢力的擴張符合美國利益,以色烈的存在使激進派阿拉伯國家不敢妄動,此舉可確保美國在中東的利益,更可利用以色列在中東扮演一個平衡者的角色,擔任美國在中東地區的代理人。

美國偏袒以色列,不僅因為美國猶太團體勢力龐大,使美國的全球政策是圍堵共產主義,某些阿拉伯國家不願參加美國圍堵蘇聯的同盟,致使以色列成為美國在中東地區的盟友。以色列的地理位置,亦使其在美國對抗蘇聯的政策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此外,以色列長期以來為華府試驗美製武器和獲取重要情報的最佳夥伴,有助於美國的國防工業與情報的蒐集。

中東戰略地位之重要性:

中東是歐亞非陸塊的交匯點,也是個「七海輻輳地」。它橫跨從烏克蘭南部,經由黑海、博斯普魯斯海峽、瑪莫拉海、達達尼爾海峽與愛琴海通往地中海的水道。至於波斯灣則係一長八公里,平均寬度一九二公里,擁有面積廿四萬平方公里之廣大地區。沿波斯灣的國家包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巴林、卡達、沙烏地阿拉伯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該灣形若手臂,出荷姆茲海峽可入阿曼灣,經阿拉伯海則入印度洋,又可由紅海經蘇彝士運河進入地中海,可見其戰略地位之重要性。對美國和西方國家而言,其正當通達亞洲之東西方石油資源運輸航線要衝;對蘇聯而言,中東則是其通往南亞、印度洋與非洲的南北通道,亦是蘇聯自沙皇時代起亟欲取得阿拉伯海之不凍港之所在。

中東地區所具重要的戰略地位,正如英國地理學者麥金德所言,中東為全球地理上的「世界島」,位居樞紐,是歐、亞、非三洲之屋脊,是具有極重要的戰略地位,乃兵家必爭之地。同時,中東又是自大西洋、地中海、紅海到印度洋航線的交通孔道。對美國而言,中東地區戰略價值極高,因為中東地處陸、海、空的交點。其中蘇彝士運河、曼地歐海峽及荷姆茲海峽是全球的交通要衝,經由這些海峽與運河運往全球世界上最有價值的商品─石油。對於高度依賴中東石油的美國盟邦而言,中東的重要性不可言喻。

經濟利益的考量:

由於全球經濟資源與市場分佈不均衡,且各國在經濟上互相依賴的程度日益增加。史勒辛格有感於世界對中東石油依賴程度日益加深,便將過去地略學盛行的一句話「誰能控制心臟地帶,誰就能控制世界。」改成「能控制波斯灣地區世界石油水龍頭的國家,將可宰製大部份的世界。」

石油變成了現代工業的血液,波斯灣地區是壓送血液的心臟,而環繞波斯灣的海路也就是血液所要流過的喉頭。經歷兩次石油危機的衝擊,益加凸顯石油是現代生活及經濟活動的命脈。石油不僅造成中東地區貧富差距有如天壤之別,也成為該地區一觸即發的潛伏性危機。

石油所牽涉的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從市場供需的角度而言,石油的短缺勢將造成供需失調,進而引起油價暴漲。危急國家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將迫使各國更加重視開發、尋找新的替代能源,避免過度依賴石油資源。

世界上60%已經證實的石油蘊藏量在中東,其中絕大部份集中在波斯灣沿岸各國。美國每天石油消耗量達世界石油總產量的三十%,它每天所需的石油量約有四十%要靠進口,其中來自中東地區石油的進口量又佔二十%強。更重要的,美國的戰略夥伴│歐洲和日本,它們的油源有五十%至六十%必須仰賴中東供應。換言之,油源供應的受阻與原油價格的急劇上揚將使美國及其盟邦經濟遭受重創。因為西歐和日本的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對美國的安全意義重大。因此,如何確保波斯灣原油供應的穩定並維持合理的油價,將是美國在中東地區的主要經濟利益所在。此外,確保這個地區水域的暢通亦是西方的重要利益所在。


作為石油進口國,中國和美國有著共同的利益。如果伊拉克戰爭后,全球油價降至每桶13美元的價位,無疑對中國有利。作者認為,在可預見的將來,中國還得依靠美國軍事力量保護其對波斯灣石油的利用,從而大大限制了它的地緣戰略選擇自由,尤其是台灣問題上的選擇自由。


  表面上雜亂無章的美國對外戰略邏輯,其實是一步步展開的。九一一及隨后的反恐戰爭不過為布什政府的對外戰略實施平添了新的花頭。如果說阿富汗戰爭還只是美國對恐怖襲擊的報復(這是反恐戰爭的第一階段),世人對美國的同情余溫尚存﹔后來布什將伊拉克、伊朗和朝鮮列為“邪惡軸心”,就令世人匪夷所思了﹔及至美國本土遭襲,美國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和極端勢力的結合視為安全的主要威脅,就已預示了這一頂帽子首先是為薩達姆度身定做的了。

  “倒薩”于是一下子成為國際社會的矛盾焦點。美國的反恐戰爭也進入第二階段,即擴張階段。因此,美國乃危機與戰爭的始作俑者。世界局勢不過是圍繞美國的戰略目標轉。

  美國的戰略目標是什么,實現這一目標的進程、影響如何?這就成為分析第二次波斯灣戰爭對世界格局影響的基軸和思考中國應對之對策的依托。


為石油而戰?


  美國為什么要打伊拉克?世人異口同聲地說“為了石油!”這種回答未免過于簡單,只說對了一半。例如,為控制中東地區的石油不能回答為什么美國選擇這個時候下手,為什么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時美國有能力推翻薩達姆政權而沒有這樣做等問題。問題的關鍵是美國如何打石油這張牌。

  局勢發展到今天,是美國的戰略思維與國內政策變化的結果。去年下半年美國政府出台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表達了美國為求絕對安全不惜先發制人的想法。布什宣稱的對伊拉克開戰的理由中解除薩達姆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減少國際恐怖主義威脅,正是向選民表達了“還你一個安全的美國”這一承諾──為其如此,布什方能謀求連任──于是不難理解為什么共和黨控制國會之前,參眾兩院就給布什對伊動武開了綠燈。

  正如布什政府2001年5月宣布重新調整其能源政策,減少依賴石油進口壓力所昭示的,“倒薩”只是布什政府這一既定戰略的第一步。美國中央情報局前局長詹姆斯﹒伍爾西今年1月中旬接受德國《明鏡》周刊采訪時認為,美國必須把石油武器從中東搶過來。

  “倒薩”還是美國當權的帶有濃重鷹派和意識形態色彩的新保守主義戰略的第一步。伍爾西接著說“當几乎整個歐洲都已實現民主化時,中東仍是民主化傳播進程中的一塊絆腳石。我們現在從伊拉克開始,因為薩達姆是最陰險狡詐的。我們不能再讓他繼續掌權,相反,我們應該從邊緣地帶對中東地區實施民主化。問題必須從它的核心著手解決。”


戰爭對國際格局的影響


  美國對伊動武的真實動機有三個,而這又與美國石油利益和維護其“惟一超級大國”地位等戰略目標有關。第一,美國絕不允許一個敵對國家處于能夠威脅美國進入波斯灣權利的地位,因而要拔掉薩達姆這顆釘子﹔第二,“我為帝狂”,美國真要效法羅馬帝國,控制波斯灣,牽制日本、歐洲、中國,進而控制整個世界──這正是奠定共和黨政府保守派思維的“美國新世紀計划”所設計的。從中也不難明白歐洲為什么甘冒開罪美國的風險反對美國對伊動武﹔第三,美國石油需求量中有55%依賴進口石油。推翻薩達姆政權,并使后薩達姆時代的伊拉克取代沙地阿拉伯成為美國中東石油的最大供應國,以便騰出手來收拾沙地阿拉伯──九一一恐怖襲擊事件的策划者中有15人與沙地阿拉伯有關,同時擺平阿以沖突。

  明白了美國的戰略動機和戰略目標,接下來就要看看美國實現其戰略目標的方式、進程與影響。

  冷戰后歷次大規模戰爭几乎都有美國的影子,結局往往美國的戰略目標的實現和美國霸權地位的上升,即便非對稱性戰爭──九一一事件也不例外。那么,第二次波斯灣戰爭結局怎樣?是否會續寫美國的輝煌,將對美國、中東地區和國際秩序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取得石油控制權,至少扶持一個在石油政策上為美國馬首是瞻的親美新政府,當然是布什政策的主軸。美國需要能提供廉價而穩定石油的伊拉克來取代沙地阿拉伯的地位。通過“倒薩”,美將取得世界石油市場的巨大發言權,由于各石油出口國打起極具破壞性的價格戰,目前已經存在著生產過剩問題的石油輸出國組織可能面臨著解散的危險,俄羅斯、墨西哥、委內瑞拉等靠石油出口賺外匯的國家將備受沖擊。

  因而,“倒薩”不過是以點中東的死穴而制約歐亞,實現美國稱霸世界的愿望。

  戰爭結局怎樣?基本是美國如愿以遂,問題是對代價的不同評估。對反對對伊動武的國家,不管是其盟友還是仇敵,美國要通過炫耀武力來讓它們閉嘴﹔對乘機興風作浪的朝鮮等國,武力“倒薩”更是殺雞給猴看。


真正的對手只能是中國


  不論是以“反恐”名義還是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名義,從經濟與政治角度,美國似乎注定要發揮“宜將剩勇追窮寇”的精神,將反恐戰爭擴大化并進行到底。反恐戰爭就要進入第三階段──帝國階段,美國又要出何種招?

  伊拉克后,下一個目標是誰?朝鮮、巴基斯坦這些對美構成直接核威脅的國家還是伊朗、沙地阿拉伯、敘利亞等尋求開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中東國家?不管是誰,都不能構成美國控制世界這一戰略目標的真正絆腳石。對從此踏上帝國不歸路的美國,最后一個敵人和真正的對手只能是中國。

  非常耐人尋味地是,在“倒薩”的火熱准備階段。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特內日前提出警告說,目前看似平靜的台灣海峽情勢可能迅速變亂,引起台北和北京之間的新危機﹔台灣國防部長也附和“警防中共借戰爭之機,武力攻台”。

  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大石油消費國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其中,從中東進口原油56%左右。作為石油進口國,中國和美國有著共同的利益。如果戰爭后,全球油價降至每桶13美元的價位,無疑對中國有利,而不利于外匯來源過分倚重石油出口的俄羅斯。但是,這種13美元價位,不再是以石油輸出國組織為主的完全市場價,而很大程度上成為美國操縱世界石油市場的一張牌。在可預見的將來,中國還得依靠美國軍事力量保護其對波斯灣石油的利用,從而大大限制了它的地緣戰略選擇自由,尤其是台灣問題上的選擇自由。

  韜光養晦、決不當頭的中國外交,面臨著新的考驗。多極化外交遭遇單極霸權需要有新的內涵和表現,恐怕需要從政治層面拓展至經濟層面,尤其是能源安全層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luenature09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