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Linkedin

如何收集900萬筆個人機密資料?



指導老師:楊允言

班級:資訊一A

學 號:9279017 姓 名:侯志憲

學 號:9279046 姓 名:葉存隆

學 號:9679051 姓 名:陳舒雅

學 號:9679048 姓 名:黃國軒

2007/11/05





一、什麼是「Linkedin」?

人際關係網(Linkedin),嚴格說來,Linkedin和一般交友網站只有一個最關鍵性的不同——介紹人機制(referral system)。Linkedin所有會員的聯絡資料都是隱密的,網站只提供基本的搜尋功能,讓你找到符合所需條件的網友,如果想要進一步認識對方(將對 方加入好友名單),必須透過雙方共同認識的朋友介紹才行。

舉例來說,若你搜尋行銷經理的職缺,會得到Linkedin上所有在徵行銷經理的聯絡人清單,搜尋結果不會顯示這些人的聯絡資料(因為他們不認識你),只會讓你知道你該透過哪一位朋友,或是朋友的朋友,才能和目標搭上線。這種交友模式其實就和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一樣,每個人都是經過朋友的介紹認識其他朋友,慢慢擴大自己的人脈。網路固然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消弭了溝通的障礙,但是過度的便利,也讓網路上的人際關係顯得不可靠。

Linkedin比照真實人際互動的模式,多少填補了網路交友的信賴感空缺。相較於大多數網路應用服務都是建立在快速、直接的特性上,Linkedin反而逆向思考,將現實世界會發生的交友限制還原到網路上,看似怪異獨行,其實最符合人性的基本需求。

Linkedin是目前30歲以上商務人士最愛用的人脈聯絡網站,它約900萬個會員,不過它最值得炫耀的事,並不是它所擁有的會員數,而是擁有900萬筆連政府單位都不見得有的真實度極高的個人資料,還是使用者的個人主動提供,這些資料在網路上是一般人不會主動提供的,然而這就是它成功的地方。





二、Linkedin所巧妙應用

的「六度分隔理論」

六度分隔理論,據專家統計指出,每一個人的人脈圈平均值約為124人,就是說平均一個人認識並保持聯絡的親友相加起來大約為124人。以數學來看,若透過親友一層一層的介紹下去,只要6層就可以涵蓋全世界60億人口,或許就有機會從朋友的朋友去認識許多名人,Linkedin就是利用這理論的賣點,來吸引人。傳統的交友網頁,只是將「我」為單位放到網站上,Linkedin的想法是除了「我」也應該將我們的「朋友」也都放上去,並且使用會員本身的e-mail來發邀請函給會員的朋友,藉由自己的朋友來認識朋友的朋友。也在網路界第一個提出「應該建立一個好友名單,並將大家的好友名單比對、串聯在一起」的網站,單單這樣就跟傳統的交友網站有很大的不同了。

在世界上要買東西、找工作,找合作夥伴等等,都是找認識的人介紹比較讓人安心。在Linkedin上你可透過朋友來詢問他的朋友為人,來瞭解那個人或許再交到其他朋友,拓展自己的人脈圈,因為如此,對於商務人士來說,人脈是他們最重要、最有價值的,所以Linkedin才能吸引大量的商務人士。從0到1000位會員,易如反掌!對於一個網站,要一下子招募到1000個會員是一個很大的難題,對於Linkedin,它靠著六度分隔理論,輕易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Linkedin利用「互惠」來包裝網站,你必須先把自己認識的人貢獻出來,讓別人藉由你認識你的朋友,而你也可以藉由他認識他的朋友,利用這個方式讓你自己或許別人都能輕易的拓廣人脈圈。 Linkedin會在取得你的好友名單後,會使用你的名字寄給你的好友一封邀請函,因為信件是用你的本名及你的e-mail,所以不會被當成垃圾信件給擋下來,再者,看到是好友寄的信件,一定會開啟,Linkedin就是使用這種方式增加郵件的開信率,這樣就能很快的透過一個會員,得到其他會員的注意,並且利用六度分隔理論的吸引力,增加Linkedin的魅力。





三、人性的弱點 ,

讓資料異常準確

Linkedin的用戶有一大優秀特質,那就是「真實度很高,重複性很低」,而且全部都是有心從事商務的專業人士。在網路上真實度是一個很大的考驗,Linkedin利用「朋友監督法」來穫得所有真實的資料。Linkedin規定站內不管做什麼一定要使用真名,所以在站上你填的所有資料都是對所有朋友開放的,包括職業、職稱、履歷表等各方面,因此一定不會虛假。如果刻意去用假名的Linkedin帳戶,這樣一來,當這不存在的人試著加入其他人的人脈圈時,由於其他人都不認識,自然會拒絕他的加入。

不斷的鼓勵、不斷的煽風點火,在一個網站上,一定會許多會員加入後,就不曾上線了,這種「閒置會員」在Linkedin當然也有,不過它的閒置會員只會愈來愈少,不會愈來愈多。在Linkedin中,只要想認識超過2層以上的朋友,必須透過彼此間的朋友來連繫。透過這種由一個朋友發出,希望認識你另一個朋友的e-mail,來做到提醒會員該回來看看了。緊密的會員關係和特殊營運模式,讓Linkedin飛快地成長,自二○○三年五月成立至今,已累積有超過四百二十萬位會員,其中約有一○% 的會員是有付費的重度使用者,就連雅虎創辦人楊致遠、網景創辦人安德森(Marc Andreessen)和eBay創始人奧米迪亞(Pierre Omidyar)這些科技名人也都是網站會員,注重個人隱私和強大的人脈網絡是吸引這些人逗留的原因,也讓Linkedin效應像雪球般愈滾愈大。

「我們身處一個移動性很強的社會(mobile society),每個人都是獨立工作個體,常常換工作,很多僱傭關係也都是很短暫的,」葛瑞克指出,「以前和你共事過的人,以後也極有可能再度和你碰頭。」

人脈是現代工作者很重要的課題,Linkedin雖然不是同性質網站裡的領航者,卻是最能有效幫你培養人脈存摺的工具。未來,利用網路建立人脈的概念將會持續發燒,也值得我們繼續關注。



四、其他「人脈網站」的美麗與哀愁

以六度分隔理論為軸心而成立的交友網站不止Linkedin而已,在最早第一個以六度分隔理論紅起來的是Friendster,不過最後確失敗了,因為當時它們的機房規劃不當,在網站紅起來後,使連線變非常慢,因此流失了不少客戶,另外對於來自世界各地的網友分隔不夠恰當,使首頁都是拉丁美洲的會員在上面徵求朋友,讓很多地區網友失去興趣。

另外還有Jobster,它本想成立一個人才中心,本想利用介紹的方式,來找到想換工作卻還未將履歷表放在網路上的人,不過卻未擊中這方面的真正需求。Geni掀起另一場「網路效應」,Geni是要集眾人之力,合力製做「族譜」。每加一個人,會要求你將他的e-mail也加進去,然後Geni會將你完成的族譜寄給你那些親戚,再由親戚填補他們周邊的親戚,慢慢的完成全世界所有的族譜。Geni跟其它的製作族譜的軟體有很大得差別,一般軟體是幫你把自己的族譜建立起來,沒有往外擴張的網路效應,Geni卻應用網路優勢來擴張。Geni比Linkedin還要快速的構築了一張一模一樣的人脈網,不同的是Linkedin是以「朋友」來構築,Geni確是以「親戚」來構築。Linkedin與其他「網路效應」網站的設計,最大的不同點,就是以「真人」為重要單位,在所有的構築上全以「人」下去規劃的,整個網頁可說是由人組成的。而且利用網站上極為準確的人事資料,形成了一個極強大的「人的搜尋引擎」,讓徵才者能輕易準確的的找到想要的高階人才,然而這就是它最大的賣點。

五、心得感想

交友網站一直都很熱門,只差管理者管理得好不好、規劃是否恰當。人的搜尋引擎聽起來很吸引人,但是好不好用,我不知道。Geni以圖來構築族譜這點還蠻吸引我的,蠻想看看我的家族是否也有如此龐大,但是我卻不喜歡利用僵硬生冷的軟體,圖形示意是種不錯的選擇!求職並不容易,不管是在網路上還是現實中。現實中怕碰壁;網路投履歷卻怕被騙,Linkedin資料真實度高,不失為一個求職者的好去處。感覺像是販賣資料以換取更多利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luenature09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