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美國聯邦政府最可怕的赤字與債務噩夢,發生在80、90年代。不過要瞭解80年代起,為什麼會累積那麼龐大的政府債務,我們得在時間上倒後一點,從頭講起。

  在小羅斯福總統主政之前,收支平衡是政府預算的基本原則。除非遇到戰爭等必須在短時間內投注大量經費,否則就會危及國家生存的非常事件,除此之外,國家預算幾乎都是年年量入為出的。小羅斯福在經濟大恐慌之中當選總統,他採用了凱因斯的新總體經濟學理論,以「新政」主導大量公共投資來刺激景氣、促成經濟復甦。「新政」時期,政府根本沒那麼多錢來投資,於是就以大量舉債的赤字預算來支應投資所需。「新政」的成功,凱因斯理論大受歡迎,改變了「赤字」在國家預算中的地位。赤字不再祇是不得已的財政結果,赤字變成了政府可以靈活運用的財政手段。

   赤字預算 尼克森任內成常態

  第二次世界大戰耗掉聯邦政府大量貲財,戰後美國財政思想轉趨保守,艾森豪就嚴格控管政府預算回到量入為出的格局。然而這樣的保守策略造成了經濟發展停滯,58年期中選舉,共和黨失去了眾院多數,60年尼克森敗給了民主黨的甘迺迪。等到1968年尼克森捲土重來再選總統時,他已經意識到經濟前景欠佳是總統的致命傷,相對地,預算平不平衡其實不是那麼重要。1969年尼克森上任時,他特別宣示:「我是個凱因斯主義者,我將容忍赤字預算,我認為赤字預算不是件壞事。」就這樣,在尼克森任內,赤字預算慢慢成了常態,政府債務也開始累積。

  到1981年雷根上台時,美國政府債務總數接近1兆美元的規模。雷根上任之前曾經注意過這個問題,然而隨後幾個因素影響,卻使得他任內赤字與債務問題,快速惡化。一個因素是雷根相信蘇聯是個「邪惡帝國」,他相信對付蘇聯唯一的方式是建立起美國的軍事武器絕對優勢。與蘇聯的威脅相比,赤字和債務當然就不那麼要緊了。第二個因素是他相信、並採納了所謂「供給面經濟學」的概念,在總體經濟上標榜以供給刺激需求,大量投資讓經濟進入正循環,那麼投資所需的赤字與債務,終將可以靠更多的經濟活動產生更多的稅收來平衡支應。

  不過8年中,政府投資增加了,稅收卻跟不上來。到雷根任滿時,美國聯邦債務餘額升高了兩倍,到達3兆美元的規模。雷根任期屆滿,老布希接任,依然延續雷根的經濟政策,尤其對富人收入、資本利得大幅減稅,雖然老布希任內國防開支不像雷根時期那樣驚人,不過聯邦政府有太多法定開支,行政部門與國會又爭相通過福利法案討好選民,於是年年赤字成為常態,債台高築更成了聯邦政府的宿命。

   赤字嚴重 老布希提出加稅方案

  到布希任內,預算失衡狀況到了不能再被忽視的地步了。聯邦預算中,利息支出項目快速成長,高居第二位。每年聯邦政府歲出有高達四分之一是用來還債跟付利息。這些利息付給了誰?付給了有餘錢可以買公債借錢給政府的富人們,使得富上加富。而且當利息支出高到那種程度,必然扭曲聯邦預算結構,很多開銷遭到排擠,被排擠得最厲害的,當然是窮人們的福利所得。

  本來預期以赤字預算進行投資,應該會促進經濟景氣正循環,事實如何呢?政府連年赤字、大量舉債,反而成了經濟發展的大包袱。政府發行公債,等於是和民間企業在資本立場上競爭。如果不付出相當水準的利息,政府會借不到錢,為了借到錢而訂高利息的公債,卻會進一步扭曲資本市場結構。扭曲的結果之一,是使得利率水準居高不下,提高了民間經濟活動所需的資金成本。當政府公債利率是5%時,意謂著民間企業要有把握創造出每年5%的獲利,才有辦法找到資金進行擴張。第二個結果是,既然政府保證利息大量借債,而且公債風險又低,有錢人寧可借錢給政府持有公債,不會願意要把錢投資在創新、有風險的產業上。這兩個結果都導致了那幾年美國經濟龍困淺灘、停滯不前。

  赤字與債務實在太嚴重了,逼得老布希不得不違背競選諾言,提出加稅方案。不管他怎麼解釋、怎麼自圓其說,經濟不好、稅賦又加重,當然無法討好選民。於是就連結束了冷戰、開創了「世界新秩序」、打贏了波灣戰爭的豐功偉績,都不足以挽救布希快速沉淪的聲望。

  柯林頓打敗布希當選,他不會不知道赤字與債務問題的殺傷力,可是他也無力阻止聯邦預算赤字持續飆高。1992年,聯邦政府一年的赤字就高達2900億美元。柯林頓別無選擇,祇好再加稅,同時大幅刪減政府開支。法案送進國會,共和黨全面反對,柯林頓靠著民主黨擁有的席次優勢,強行通過這項不受歡迎的法案。法案通過當天,國會內民主黨議員毫無喜色,反而是共和黨議員精神昂揚。共和黨議員紛紛開玩笑作勢向民主黨同僚說拜拜,意謂這個法案通過,將使得民主黨許多議員連任之路注定被阻斷,再也回不到國會來了。

   平衡預算 柯林頓主政最大貢獻

  果然,1994年期中選舉,民主黨大敗,喪失了眾議院多數席次。不過,歷史證明,民主黨付出的代價是有價值的。預算趨近平衡的經濟效益很快就浮現了,差不多就是從那時候起,美國經濟進入史無前例最長的繁榮期,生產效率大幅提升,在較便宜資金的挹注下,美國企業開始積極擴張、獲利增加,更重要的,創新產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

  到了2000年,情勢終於逆轉,聯邦政府年度收支重新出現了結節。到國會正式宣布這個好消息時,柯林頓總統特別點名華盛頓州的眾議員英斯利(Jay Inslee),英斯利就是在1993年支持加稅方案,以致1994年選舉失利,不過卻在1998年捲土重來,再度選上眾議員的。點名英斯利,事實上也就是在提醒所有的美國人:柯林頓和民主黨當年做了那麼多不受歡迎的決定,但結果證明,那是個美國人應該感激的決定。

  光憑將預算平衡,讓政府收支從赤字變成結餘,就足夠讓柯林頓的政績寫入歷史。而柯林頓主政時期,美國經濟上的大突破,也跟聯邦政府財政的趨於健全,有著明確的因果關係。這是柯林頓了不起的貢獻。

  然而,柯林頓解決了預算赤字問題,卻並沒有解決政府累積債務。美國政府的債務餘額到目前還高達6兆7000億美元左右。結餘帶來過早的樂觀、歡樂氣氛,小布希在2000年競選時,就承諾要把結餘用在退稅上,而且他的退稅方案對富人、對大企業尤其有利。富人、大企業領到了豐厚的支票,然而國家債務卻失去了可以處理解決的機會。

  減稅退稅創造出一時消費榮景,不過下一波赤字與債務噩夢,似乎又已浮顯出來了。過去連續4年政府結餘,2003年將正式終結。而且聯邦預算中編列了3330億專門用來還債跟付利息,規模和國防開支不相上下。相較之下,美國聯邦政府祇花了330億在教育上,交通部預算也祇有510億而已!

  赤字與債務會吃到經濟成就,這是再明顯不過的教訓。然而為了短期選票效應,不管在台灣或在美國,政客們都傾向於選擇性地忽視這項教訓,真令人感慨!(新新聞 http://www.new7.com.tw) (tJ)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luenature09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