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可以提供你很多Idea.

==================================

後南陽街時代來臨!──補習文化再探
文‧陳淑美/圖‧卜華志
新任教育部長吳京上任以來,頻頻出招:先是籲請「教育大赦令」,希望李登輝總統大筆一揮,實施高職免試升學、高中學區制、大學聯考試題簡化等改革方案,如此「三管」齊下,就能消除學生的升學壓力,又提出取消早自習、惡補、體能加分,希望「將學生還給家庭,青春還給學生」。

這些改革方案,都是衝著聯招而來。升學主義引來的惡性補習,更是教育改革的頭號大敵,多少的父母因此送孩子出走他鄉。問題是,當聯考的試題越來越簡單,升學的方式越來越多元化,補習果真如教改人士所望,終有一天會走入歷史嗎?

中國人講究食補、藥補,有機會就要「進補」。「補不足」與「上工治未病」,是進補的兩大觀念。套句現代的廣告詞就是,有病治病,無病補身,人人皆可補,時時皆宜補。這樣的食補文化,是否也反映在教育上,成為特殊的「補習文化」?

有病治病,無病補身

當體能加分的新聞上了報紙的頭版頭條,不少的家長的反應是:如果連體育課的成績都要計分,「那是不是大家也要開始送孩子去補體育了?」對如今年紀上了四、五十歲,家有小孩念國、高中的家長來說,「惡」補的「陰影」,恐怕還記憶猶新。

民國五十七年九月,九年國民義務教育開始實施,台灣的萬千學子因此可以從國小免試直升初中。翻閱當時報紙,當年實施九年國教的理由,「消除『惡補』、恢復正常教學」是主要原因之一。那是一個對教育充滿樂觀的年代,九年國教實施後,大家信心滿滿地盼望著,只要升學的管道一開,那種如今在電影裡有時還可以見到,一個瘦巴巴的小學生背著大書包,在昏黃燈光下苦讀、留校「惡補」的日子,可以從此不再。

但補習文化顯然並未因此而消失,補習科目倒是越來越「多元」了。國小升國中不用聯考,但也有未雨綢繆的家長擔心,「不考就能上」的國民中學因此程度下降,還是央請老師「補一補」,考個私立中學,「高中聯考才有希望」。至於那些開脫了國語數學作文等「本科」補習的幸運兒,補習市場又慨然提供了各式「才藝」補習──英語、心算、功文數學、電腦、速讀、美術、音樂、書法、圍棋、游泳、視力訓練等,凡是大家想得到的「才藝」,幾乎都有因應而生的補習班。

根據補習教育協會的說法,近十年來,兒童才藝班已經繼以升學為目的的文理補習班之後,成為補習班的大熱門。才藝班的種類越來越多,年齡層也越降越低,例如,以補「感覺統合」、肌耐力為訴求的「健寶園」,從零歲就可開始補,真正是「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補」下天羅地網?

在這樣博大悠久的補習文化之下,去年九月,台北市文獻會舉行了一場「升學補習班回顧」座談會,廣邀台北市補習班的耆老們如六十年代名師徐真量、洪鐘等參加,以肯定他們幾十年來對教育付出的貢獻,希望有朝一日,教師節在表揚優良教師時,補習班老師也能佔一席之地。可惜不是每個人都能如此看待補習文化,尤其是那些家有孩童初長成,與孩子一同面對聯考壓力的家長們。

四年前,《出走紐西蘭》一書的作者尹萍,在一家報紙副刊上發表她對當今「惡質補習文化」的慨嘆。她的孩子那時念台北市區一所國中,從國二寒假起,家長便集體出面,在外面租房子、買桌椅,請學校各科最強的老師全面「進補」,每天補到晚上九點鐘。一開始尹萍並未讓孩子參加,但是到了三年級,在學校老師全班進度齊一(其他同學均已補習,提前上完學校功課了),「趕進度」的壓力下,這個從來反對補習的媽媽,也不得不讓孩子加入補習的行列。

尹萍最後終究還是為了孩子的教育移民紐西蘭,她以省思台灣教育問題為主軸寫成的《出走紐西蘭》一書,至今仍是暢銷書,可見社會上有多少人心有戚戚焉!但是「補」風卻愈演愈烈,欲罷不能。

補習的科目大增,花樣也不斷翻新。由家長出面,央請學校各科的強手老師,就近找一處隱密的地方,弄幾張桌子,「幫忙輔導敝子弟」的方式,如今雖然也還存在,但只能算是陽春型的補法。如今有更多的補習班專任名師,在學區附近,以「專業」為號召來招攬學生。學生也由過去數十人的小班,發展到了兩、三百人的大班。

補習班越來越「專業」,從頭痛醫頭的「單科補」,到全科包辦的「全補」,國中、高中、高職、專科……,不論年級,不論科別,神通廣大的補習班似乎都備妥了祖傳秘方大補帖,只要您願意進門,就可以包您進「研究所、公私立大學、夜大、五專、三專、二專……」等,任何您想去的地方。即便大學、研究所畢業以後,也還是有各種高普考、托福考、留學考、資格檢定考,甚至新聞、外交特考的跨越職業門檻的專業補習班,請君入甕。

青春的街坊?

除了散佈各地的「專業」補習班,台灣更發展出遠近馳名的「補習街」來。台北火車站附近的南陽街,是台灣「補習文化」的標竿,這條街不僅在台灣聞名,也馳名國際。前一陣子,英國電視台報導台灣數學教育現況,這條街也上了專題。

位於南陽街、已有二十年歷史的儒林補習班主任周明指出,在民國五十年代初期,全台灣各地並沒有專以考大學為主要功能的補習班,許多中南部來的莘莘學子,因為考不上大學,或是進不了理想的科系,於是就離鄉背井,千里迢迢來到台北「進補」。當時南陽街因為房租便宜,離火車站又近,許多升大學補習班,開始集中在這個區。一直到現在,每年八、九月過後,拎著大皮箱,從台北火車站下車,面容焦慮,找尋南陽街位置的年輕人,仍是許多人的共同印象。

「在南陽街走路,一塊招牌砸下來,十個有九個重考生,」這很可能不是笑話。如今的南陽街,雖已因房租飆漲,及近火車站的地利之便,增加了許多速食、服飾、超商等店面,但補習班,及因為補習班衍生出來的許多行業:狹窄可容納多人居住的房舍,快而便捷的自助餐廳、水果攤、飲食店、K書中心等,還是街面的主要景觀。南陽街補習班及相關店鋪的安全、衛生狀況,青年男女的身心適應等,也常成為新聞的焦點。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當補習班堂堂進入富裕的八十年代,「惡」補之實或許仍然存在,台面上的補習大業,講的卻是「讓補習成為一種享受!」補習班的確不一樣了!

後南陽街時代來臨!
後現代的老中青人類:假如您對補習班的「刻板印象」還是座椅空間狹小,廁所擁擠、骯髒,老師聲嘶力竭的話,那麼,你鐵定已經「過時」啦!

如今的立案補習班,講究的是「氣派大樓、全新裝潢,符合人體工學設計的課桌椅,比擬五星級飯店的廁所設備。教室天花板採耐火建材,還有『超過美國國家標準』的照明設備」。除了這些硬體設備外,老師的教法,也講究整體呈現:講義由智囊團編寫,改考卷或作文有輔導老師,點名採電腦刷卡機,透過電腦語音系統,父母立刻就可以知道孩子出缺席情況,考試答案卡由電腦閱卷,學生一考完試,就可以知道自己的成績。

跟硬體設備的改善同步,如今的補習班極講究包裝,極力塑造出溫暖、親切的形象。

一家位於杭州南路以名師為號召的家教班,暑假期間,為了方便學生前來試聽、上課,特別租用遊覽車,到定點接駁同學。於是酷暑的一些日子裡,在這棟嶄新大樓的門口,路過的行人常會見到如斯的景象:寫著家教班名號「××英語」、「××數學」的旗幟一列排開,穿著家教班宣傳T恤的青春少年兩旁站立。這種旗幟飄飄、有如迎接貴賓的陣勢,不為什麼,只是為了迎接初來乍到的新生。

在補習業剛發跡的民國六、七十年代,補習班老師多由學校教師兼任。教師在校外兼課,一方面可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在補習班教課時,受到進度、教材的限制較少,「說得不好聽,在學校不能發表的對時勢等的議論,或是帶點『顏色』的提神笑話,在補習班也較開放地談,」一位補教界人士指出。

最重要的,幾乎每個補習班「名師」,都有一套整理重點、壓縮教材的絕技,能將課本重點整理成一本本的講義,用「聯想法」、或「數字編」等各種絕招,硬是將考試重點塞進去學子的腦袋中,再加上幽默的警句笑話,遂成名師。因此當時的時空裡,講究名師,品牌當然是第一考量。例如「曾任教北一女、建中」,或是出身於「台大」、「師大」等名校,成為補習班的宣傳重點。

如今各項聯招考試還是以電腦閱卷為主,名師的這一套歸納、整理方法,「對考試絕對有效,」今年考上台大醫科的周韋翰說,「也多少教會了我們如何整理課本的知識。」但是當考試過後,「這一些『死讀』的知識能否還有用就不知道了!」周韋翰說。

造神運動

後來因為教育單位致力「抓補」,嚴格規定學校任課老師不得在校外補習,補習班不敢再明目張膽地以學校任教老師為招牌,於是講究硬體設備,售後服務(教完課有輔導老師幫忙解答試題、改作文等)、以升學率號召等招生方式因之而起。補教界資深老師洪鐘指出,民國七十六年間,台北一家補習班,採用跟賣房地產一樣的行銷戰術,大量訓練補習班招生人員,大批訓練工讀生,到百貨公司等青少年常去的地方,採「人海戰術」拉人招生,是為後來補習班行銷策略的濫觴,目前補習班的行銷方式,大抵不出這些範疇。

「招生人員比老師重要,」曾經是補教界人士的慨嘆,但在激烈的競爭下,「教得好」、「考試進步」等口碑還是最實際的,於是民國八十年代的補習班似乎又走回頭路,重新以名師為號召。但跟以往不同,如今的補教界名師,「有三分之二沒有在學校教過課,」年輕的補習班名師張群說,大多數的「名師」通常都在大學上課或畢業時,就被網羅到補習班教課,因為「口齒清晰、教課風趣,很討學生的緣,」張群說,因而在補教界留下來,成為補習班老師,他的太太徐薇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跟以往不同,這些補教界的名師,很多都是在一些大型補習班一手策畫之下,「像培養明星一樣,將他們扶植起來,」補教界資深老師曾正平說,因此年輕、有活力,加上外表──男的多半英俊瀟灑,女的多半美麗大方,換句話說,除了課要教得好外,其他可以「包裝」的外在條件也很重要。

補習班、歌友會?

於是我們看到,名師的名號要經過設計,優雅不俗之外,還要叫得響亮,越來越像瓊瑤小說中的美麗人物──如陳立、郭洋、徐薇、朱志謀、杜雲天……,有些補習班更將名師的容顏製成海報、照片、圖樣,在補習班門口高高掛起,在招生廣告方面,天王天后巨星雲集,更可見公車看板或第四台上,有的善說笑話、喜歡運動,抱著小孩的慈祥父母形象都是賣點。

補教界的人士都說,這是投合當前的趨勢,採軟性訴求,以迎合父母、孩童的需要。學儒補習班班主任林功偉指出,國、高中的孩子,多少都會有偶像崇拜的傾向,以名師包裝為號召只是投他們所好。但是青春時期的同儕心理也扮演重要角色。許多國高中的孩子認為,其實他們不在乎這些,只是因為「同學都來這兒補習,所以我也要來,」今年升高一的黃俊傑說,但是「聊一聊補習班名師的美醜、他們今天穿了什麼衣服,講了什麼『假仙的』笑話,笑聲有多奇怪……」,在繁重的功課下,的確可解悶舒暢身心,甚至於在學校裡,在那裡補習的同學,還會各分派系,如數學解題「××派」、「××派」等,自成集團。印證了林功偉所說,到補習班孩子不僅是補功課,也是「補社交」。

這或許也可以解釋,當今的補習班,特別是以名師為號召的家教班,為何班級人數從二百、三百到四百,甚至到了六百人為一班的畸形現象。補習班的解釋是「人越多越旺」。林功偉表示,他們曾試過招四、五十人為一班,結果生意不好,因為「對孩子來說,在補習班上課,不管是不是真的想上,其實只是一種對父母或對自己交代的一種『儀式』,」林功偉說,孩子們喜歡的是「前後左右四周,都有人包著的那種感覺。」英文老師徐薇也認為,以上英文來說,大班教學比小班教學好。因為「英文要背的,人越多念起來聲音越大,課堂的氣氛越熱烈。」

五、六百人一班怎麼上課?這的確是個好問題。補習班除了教室越來越大──以「全世界最大的教室」標榜外,還別出心裁在教室採分許多區,越早報名的區域越好──這又成為補習班的招生訴求,跟麥可‧傑克森的演唱會有異曲同工之感——離黑板較遠的,看不到老師臉孔的,就以同步錄影的電視機「輔助」教學,稱為「視聽區」,學生們因此戲稱,相對於視聽區,坐在老師面前,能親炙老師容顏的為「搖滾區」。而報名的人潮,可以從清晨五點半排起,只為特區一位難求。

現代孩子上哪裡去?
為什麼補習班可以招到這麼多人?曾正平老師表示,招生的方式是重點。如今的補習班,主要的招生人員,都是已在或曾在補習就讀的學生,透過他們的人際網路──親戚朋友鄰居同學,像「老鼠會」一樣,一個可招十個到班裡來。對孩子來說,到補習班「工讀」,不管是打電話請人來試聽,或是到補習班幫忙「擺陣勢」,協助照顧學弟妹,套一句他們的話,這樣的工作又輕鬆,又沒有時間限制,又可「打屁」(聊天)。賺了錢,就去看電影、逛街,何樂不為?

更重要的一個問題是,在課餘之暇,這些孩子不到補習班,能到哪兒去呢?今年才上高一的黃俊傑說,他來補習班報名、試聽,一方面當然是擔心剛上高中,主要的科目跟不上,「補一補比較安心,」他說。而且在家裡,「閒著也是閒著,到補習班還可遇到舊同學、認識新同學,比較有事情可做」。

補習班名師高國華認為,現在父母都忙,補習班的確是家庭之外,一個可以教人比較放心,讓孩子可以待的地方,「至少不會像在家裡,要嘛看電視、打電動玩具或開冰箱,不然就跟父母親吵架,影響親子關係,」高國華開玩笑地說。更何況,在課業上,補習班也的確可以幫助孩子補足信心,「人家說我們填鴨,但我寧可說是熟能生巧,試題操作上成效尤其顯著,」他說,而且當孩子碰到課業上的疑難雜症時,與其擾煩父母,不如交給補習班「代理」。說起來,補習班還好像還發揮社福功能,間接地解決了不少人的家庭問題呢?

為何而進補?

可不是嗎?都會生活處處是花叢與陷阱,父母雙忙,就算是教育改革成真,「學生還給家庭,青春還給學生」,捧著交給家庭的學子和他們的青春,放在哪兒才好呢?

且看看:「××心、父母心」、「體諒父母心,護守人子情」、「別擔心、別徬徨,××為您找回自信」、「讓孩子找到一雙值得依靠的肩膀」、「××為你留最後一盞燈。」……,政大廣告系教授鄭自隆表示,補習班廣告已經脫離了地攤式的叫賣方式,跟汽車廣告一樣,也注重起「企業形象」來了。但從內容訴求看來,補習班的廣告難道不也如實地反映社會現狀,父母心、自信、肩膀、一盞燈……,如今的台灣社會,多少家庭的功能正「名正言順」地花錢轉嫁給補習班?

而補習班標榜的形象:崇拜名校,講排名、明星老師,追求嶄新大樓、科技電腦等進步設備,另一方面來看,不也就是你我奮勇向前追求的社會價值?!「名師」徐薇長年使用一部日本豐田轎車,學生還會笑她:「老師,您怎麼只開這個?」 孩子的言語無心,可是透露的社會價值盡在其中,對孩子來說,補習班名師收入既高,華服美食,開豪華轎車也就是必然的囉!換句話說,這正是成功者的形象,而補習、補習,為的不就是那一試,不管是高中或大專聯考,「一舉成名」,然後才有光明坦途?

一切都是為了──教育?

許多人懷疑,在台灣,補習班如此大量地存在,究竟聯考的誘因還有多少?根據教育部的統計,如今每年有一百十三萬人次的民眾參加過各種類型的補習班,也就說每二十人中,就有一個人上補習班。事實上,毋需教育部的統計,且看看你家隔壁的阿華阿雄,一個禮拜有多少時間花在補習班上,扣除星期天,一個禮拜「補」四個晚上的孩子,已經很「寒酸」了。

當然您也可以不要「從俗」,學尹萍一樣,到國外移民,以徹底脫離補習文化?一位補習界的數學名師在國語日報登廣告,他過去教過的學生在海外看到了,打越洋電話來向他說:「老師,您要不要移民到這邊教?我們這兒學生都已經找好了,立刻就可以開班……」。

而歐美最近在大炒亞洲價值,教育也是他們關注的角度之一。英國專家發現,台灣兒童的數學能力,比同齡的英國學童先進兩年,因此大大呼籲放棄小組教學,改採台灣式的大班上課。晚飯時刻,英國一家電視公司的攝影機對著南陽街補習班的學生群(看來像似在排隊買蚵仔麵線)配上感性的語調說,「今天是週五晚上,學生們都在這裡,看看他們排隊,為的是什麼?」「為了教育!」報導者權威地作了結論。

儒家文化果然不同凡響,補習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近悅遠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luenature09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