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院經濟所研究員蕭代基曾說,如果政府雇人把磚頭從東部搬到西部,再搬回東部,這樣失業率降低了,景氣也提升了,但工期結束後,這個就業機會就立刻消失,說不定還留下被破壞的環境。所以任何一項公共建設,短期都有美化總體經濟指標的功能,但其真正的效益可能非常有限。

近年來政府興建的那些使用效率極低的機場、商港、漁港、橋梁、道路、水泥化河道及海岸等等,這種種閒置無用的建設,哪個興建之初不是打著「振興經濟,創造就業」的旗號?這些建設不就是「搬磚頭」的翻版嗎?

警鐘已經敲響!赤字過高,台灣國際評等被調降

收入追不上支出增加的速度,造成今天政府舉債破紀錄的後果。根據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的統計顯示,台灣今年底的總負債占歲入比率竟已高達一四二%,在所有AA 評級的國家中是最高的。

也因此,標準普爾四月份,就把台灣的評等展望從「穩定」降為「負向」,主因就是政府的財政赤字過高。標準普爾表示,台灣主權評等被降為負向,「是因未來兩到三年內,台灣政府的財政狀況會持續惡化。」

然而,還是有人會問,即便台灣帳面上破產了,但對我們的生活一點也沒影響。至少,這家「公司」週轉得很順利,政府發公債向民眾借錢,從來也不會借不到。

減債刻不容緩!老齡化社會、通膨都會使財政崩潰

正因此想法,讓台灣一步步邁向破產之路的關口,也缺乏強而有力的監督。因為,老化的人口結構,極可能在未來打破正常週轉的臨界點。

不變的定律是:負債,一定要有人還,如果前面的人借得多,後面的人就還得多。然而,一個國家的償債動力來自勞動人口,倘若未來勞動人口大幅減少,這筆債,要如何還得起? 

目前台灣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超過一○%,已經符合聯合國定義的高齡化社會(老年人口比率為七%),隨著要照顧的老人越來越多,政府勢必要做更多的社會福利,這意味未來政府支出幾乎不太可能下降。

這些增加的支出,只能由還有工作能力的人口(十六歲至六十四歲)負擔,但在少子化趨勢下,經建會預估,從民國一百一十五年後,台灣的總人口開始負成長。民國九十六年時,大約七個工作人口養一個老人,但屆時,三個工作人口就要撫養一個老人。面對這麼一大筆的鉅額國債,他們要如何面對這不可承受之重?

也有人說,台灣的債,都是政府對內向人民借的錢,不像冰島或昔日的南韓、阿根廷,因為外債過多,當外國抽銀根時,國家就瀕臨破產。在台灣,只要國人持續借錢給政府,買進公債,政府就不會跳票,可以一直「借新還舊」。

然而,這種說法沒有推演到的是,如果政府為了還債,開始印鈔票,民眾對貨幣將失去信心,大家不但不借錢給政府,還拚命把手上的新台幣換成美元,匯出國外,那麼,新台幣將劇貶、股市暴跌、資金市場大缺血,政府週轉也將出現危機。

當然,如果政府不想留下債務,也可以想辦法還債,政府還的方式有好幾種,例如加稅,或是多印鈔票。

加稅直接引起民怨,政治人物都不想做壞人,因此印鈔票最方便,這也是古今中外,高負債政府最常用的方法。

而且,因為印鈔票會造成通貨膨脹,錢變薄,政府實際還的債務還可以減輕。例如年初人民借給政府一百萬元,年底政府要還,如果通貨膨脹率是五%,則這筆年底政府還給人民的一百萬元,實際上購買力只剩九十五萬元而已,換句話說:因為通貨膨脹,實際上政府只用九十五萬元,就還掉當初欠下的一百萬元債務,通貨膨脹越高,政府實際還的錢就越少。但換個角度想,這等於政府另一種A人民錢的做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luenature09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