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相機 (4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全世界最銳利的十一支鏡頭


這是根據PHOTODO到兩千年五月以前,以MTF圖測試得來的結果。
MTF加權計分,滿分為五分,當然啦!得滿分的鏡頭是不存在的。

4.8分:
Canon EF 200/1,8L USM
中望遠鏡皇,已經停產,二手價格大約在三千到四千美金左右。

4.7分:
Contax G Planar 45/2,0
已經停產,是CONTAX G系統的標準鏡。

4.6分:
Canon EF 85/1,2L USM
最近剛出第二代,但是第一代的二手價格還是在一千三百美金以上。

Contax Planar T* 50/1,7
已停產,應該是這十一顆鏡頭中最便宜的鏡頭之一,二手價大約在一百到一百五十美金中間。我也有一顆。:)

Contax Planar T* 85/1,4
已停產,全世界最好的85之一,色彩、解析、散景都是一流,可說是人像鏡皇,我也有一顆。:)德國製的二手價格最高可到八百塊美金。

LeicaM Summicron-M 50/2,0
LEICA M的標準鏡,因為用不起LEICA,所知不多。

LeicaR Elmarit-R 90/2,8
LEICA R的人像鏡,同樣的因為用不起所以所知不多。

Pentax SMC-F 50/1,4
這支應該是這十一支裡面「最」便宜的鏡頭,二手M42接環通常在一百塊美金以下就可以買到,正在考慮要不要買一支中。

Pentax SMC-F 50/2,8 macro
這支應該只有K接環沒有M42接環,因為我用不上所以所知不多。

Pentax SMC-A 85/1,4
同上,所以所知不多。

Tokina AT-X 90/2,5 macro
唯一一隻上榜的副廠鏡頭,沒用過所以所知不多。

如果你有使用這些鏡頭的經驗,歡迎分享補充。

延伸閱讀
所有測試鏡頭共419支MTF得分一覽表

bluenature09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entax的入門級變焦,共有
標準變焦:
DA18-55mmf3.5-5.6AL WR
DA18-55mmf3.5-5.6ALⅡ(已停產,但市面上仍有存貨可買)
DAL18-55mmf3.5-5.6AL

望遠變焦:
DA50-200mmf4-5.6ED WR
DA50-200mmf4-5.6ED(已停產,但市面上仍有存貨可買)
DAL50-200mmf4-5.6ED
DA55-300mmf4-5.8ED
DAL55-300mmf4-5.8ED

高倍率變焦:
DA18-135mmf3.5-5.6ED AL[IF] DC WR
另外還有使用Tamron設計的18-250f3.5-6.3,但因為已經停產多時所以本篇不討論。


首先要瞭解彼此的關係,以下三組光學都一樣,亦即畫質沒有差別
第一組

DA18-55mmf3.5-5.6AL WR
DA18-55mmf3.5-5.6ALⅡ
DAL18-55mmf3.5-5.6AL

第二組
DA50-200mmf4-5.6ED WR
DA50-200mmf4-5.6ED
DAL50-200mmf4-5.6ED
第三組
DA55-300mmf4-5.8ED
DAL55-300mmf4-5.8ED


以標準變焦來說,DA18-55mmf3.5-5.6ALⅡ是到K20D/K200D時改為二代,DAL18-55mmf3.5-5.6AL則是配合K-m推出,而DA18-55mmf3.5-5.6AL WR則是搭配K-7推出。

望遠變焦也差不多,
DA50-200mmf4-5.6ED是最早的版本,後來配合K-m推出DAL50-200mmf4-5.6ED,配合K-7推出DA50-200mmf4-5.6ED WR;DA55-300mmf4-5.8ED為原始版本,配合K-x推出DAL55-300mmf4-5.8ED。

DA18-135mmf3.5-5.6ED AL[IF] DC WR則是搭配K-5推出。

DAL的L表Light,與其他版本的差別在於沒有隨鏡附贈遮光罩,需要另外自費購買,且沒有QSFM快速對焦切換離合器,自動對焦完不能直接手動對焦微調焦點,需要將機身AF/MF切換鈕推上至MF才能手動對焦,此外鏡頭接環為塑膠,非金屬,還有DAL版沒有距離刻度。

DAL的版本沒有單賣,能單買到均為從機身套組中拆賣而來,所以價格會比較低一點。

WR為簡易防水,完整防水則是星鏡才有,稱為AW
,所以可以由此得知DA18-135並不是什麼高檔的鏡頭,雖然售價接近兩萬算滿高的

所以自K-7,K-x開始,高階機身套裝組鏡頭配WR版,入門機配DAL版,因此要說說為何要提到DA18-55mmf3.5-5.6ALⅡ,DA50-200mmf4-5.6EDDA55-300mmf4-5.8ED

由於Pentax總代理的管理不夠強,前代機種未能即時清倉完畢,因此到現在仍有K10D,K20D,K200D,K-7,K-x這些已經停產的機種,在yahoo購物或像經銷商訂貨仍然可以買到,因此仍然有
DA18-55mmf3.5-5.6ALⅡ

DA50-200mmf4-5.6ED雖然已經停產,但還是有部分店家有庫存,DA18-55mmf3.5-5.6ALⅡDA50-200mmf4-5.6ED

很明顯是價格介於WR與DAL版之間,操作性又與WR版相同,只是沒有簡易防水,且質感普通(WR版質感有提昇),因此若是與拆賣的DAL相比,DAL18-55還可以買到公司貨,50-200與55-300則幾乎都是水貨,因為公司貨店家比較不會進雙鏡組,要有消費者下訂才會叫貨。所以若是在價差有限的情況下,選擇DA18-55mmf3.5-5.6ALⅡDA50-200mmf4-5.6ED其實是比較划算的,尤其遮光罩代理商賣得很貴,水貨商如果願意進自然也不會賣的有多便宜。

至於
DA55-300mmf4-5.8ED筆者講句實在話,兩年前水貨10500,公司貨將近一萬六,現在公司貨八成又漲了,而DAL版水貨不到7000,這價差太大,所以水貨商恐怕大多不願意進DA版,經銷商也不會主動庫存DA版公司貨,所以會買此鏡的人幾乎都會買DAL版的水貨,筆者覺得除非你打算永遠不升級,不然買DAL版,價差存起來等以後存夠錢升級DA★50-135或DA★60-250比較實在!

然後要不要買WR版呢?這點其實要看你的機身,若機身是K200D,K20D,K-7,K-5,那在機身已經有防塵防潑水的情況下可以的話鏡頭能選有WR的自然比較好,前提就是要願意多花這個價差。不過如果買18-55WR的話筆者其實更建議買DA16-45f4,畢竟18-55WR並不便宜。而DA50-200WR與DAL55-300要如何選呢,其實很簡單,一般用途200mm就夠了,要拍飛機,拍鳥,這些要300mm,當然如果是防水為主要考量就選50-200,畢竟55-300還沒出WR版。

但是現在人越來越懶,兩支鏡頭對很多用Pentax的人來講彷彿是背了兩支啞鈴,所以之前有DA18-200,現在有DA18-135,於是18-135就變得超夯。但是18-135價格偏高,遂有不少人將其畫質也神話了,現在photozone剛好測了這支,就以這些媒體測得部分來比較一下:
在比較之前要先認清一件事,18-135是以K-5測試,像素較之前以K10D測試為高,因此與K10D測試的鏡頭「不能比解像力及色相差」!

所以只剩邊角失光和變形控制。
DA18-135
www.photozone.de/pentax/597-pentax_18135_3556
DA18-55
www.photozone.de/pentax/135-pentax-smc-da-18-55mm-f35-56-al-review--test-report
DA50-200
www.photozone.de/pentax/138-pentax-smc-da-50-200mm-f4-56-ed-review--test-report
DA55-300
www.photozone.de/pentax/396-pentax_55300_458

注意18-55是一代鏡,但雖然與二代光學不同,不過一二代的差異絕對還是比18-55與16-45,17-70的差異來的小。


首先比較變形控制
DA18-135@18mm -3.49%
DA18-55@18mm -2.54%

DA18-135@50mm 2.15%
DA18-55@55mm 0.521%
中間焦段因為兩款鏡頭沒測相同焦段故不比較

再與望遠變焦相比
DA18-135@50mm 2.15%
DA50-200@50mm -0.785%
DA55-300@55mm -0.0599%

DA50-200@100mm 1.09%
DA55-300@100mm 1.69%

DA50-200@200mm 1.19%
DA55-300@200mm 1.43%


可見單純考慮變形的情況下18-55搭50-200或55-300的變形會輕微很多!


接著比較邊角失光
DA18-135


DA18-55

DA50-200

DA55-300

可見在18mm時18-55的邊角失光也稍微輕微一點

至於散景的部份,筆者個人覺得在不同距離會有不同的變化,photozone這種固定人造場景的測法只看的到近距離的表現,中距離是拍人像最常用的距離,就看不到,所以讀者可以參考,但不宜認定這就是一款鏡頭全部的散景表現。

另外Dpreview也有做量化的鏡頭測試,但DA18-135尚未測試,目前只能看DA18-55與DA16-45的比較。

還有一個測試是國外的Pentax Forum,不過筆者認為這個論壇的測試最沒有參考價值,例如DFA100WR的缺點其中一項是「無光圈環」,有光圈環會增加成本,勢必反應在售價上,DFA100WR提昇了質感,雖然取消光圈環但價格還是比DFA100更高,講起來算合理,如果是像蔡司ZK那麼貴的鏡頭,有光圈那就當做花錢買得,DFA100WR這種鏡頭這些測試者有幾個人會去拍底片?Pentax的底片機又不是完全沒有一台能用滾輪控制光圈,明明不會用的東西卻又要斤斤計較,這不是很奇怪?而18-135Pentax Forum的評比可以到9.0,可見這票老外也是對C/P值看得很重,這只能反應這種相對的「爽不爽」,但不能反應鏡頭本身的素質,所以看看就算了吧。

結論是雖然上述的分析並不完整,而且特別要請讀者注意,變形控制+邊角失光+解像力+色相差+實驗室散景,這幾個項目加起來可能連一款鏡頭的30%都還沒測到,這些量化的測試有至少70%的部分是忽略掉的,但筆者其實還是覺得傳統的「變焦倍率」判斷法還是準的,說真的稍微講究畫質,又不想花那麼多錢的話,兩支鏡頭的組合還是比較推薦,18-135的嚴格講起來只推薦給堅持一鏡到底的使用者。

後記:
筆者試用了一次DA18-135DC WR後覺得,此鏡成像偏軟,一般人會說photozone測出來「至少中央解像力高」,但看起來偏軟的情況仍然是比實驗室測出來的圖表更顯而易見,此鏡最主要的賣點就真的只有方便,要論畫質筆者還是推薦18-55+50-200或55-300,但網路上甚至有連K-5+DA18-135都會嫌重的論調,但是要用單眼本來就要負擔一點點重量,不然用DC或可換鏡頭DC不就好了不是嗎?Pentax的DA鏡頭群裡面縱使是DA☆其實都算輕的,要論重,FA☆80-200f2.8這種重量才能初步算重,當這個等級習慣了之後,那就要FA☆300f2.8以上才叫重,所以如果讀者用Pentax,卻抱怨兩支入門變焦很重,讓其他品牌的使用者知道,那可是會更加笑話Pentax使用者的素質喔。

另外縱使是DA18-55WR,如果有足夠的預算筆者仍然是推薦DA16-45與DA17-70SDM,DAL55-300筆者使用過後就了解到50-200與55-300這兩支看畫質就知道確實是入門級鏡頭,也就是Pentax望遠變焦沒有中階鏡頭,中階鏡頭的畫質說穿了還是比入門級鏡頭好不少,用起來比較有點爽度,這不是虛無飄渺的C/P值可以解釋的

bluenature09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前日本主要DSLR新品整體水準來看,對於高像素密度的CMOS,帶來的高噪點和顆粒較粗的問題,無非有3種解決方法:

  1. 採用類似Nikon的方式,整體作法犧牲一部分色彩資料,同時增加顆粒感,來減少噪點(也就是有人提到色彩不夠真實、高動態範圍不佳)
  2. 採用類似Canon的方式,即保留足夠的色彩訊息,但是大幅度的損失畫面反差(以致ISO200時都難以拍攝出足夠銳利的照片)並使照片較多的呈現冷色調,來保證低噪點和看起來顆粒不至於太粗(也就是有人提到的畫面偏軟)。
  3. 採目前sony的方式:首先保證低iso時卓越的成像質量,使照片從低iso到高iso較為正常的過渡,不迴避噪點的增加和顆粒變粗的問題、主要採硬體降噪的方法,盡可能多保留畫面的細節,銳度和色彩,但是代價是,畫面的暗部確實會隨著ISO的提高明顯變得不夠乾淨。

bluenature09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January 24, 2010

看看LX3的已用快門數

 



原網址

http://homepages.ihug.com.au/~parsog/panasonic/10-count.html


步驟ㄧ

關機狀態下,調到P模式+拍照模式>按著 FOCUS 和 UP(+/-)>開機

步驟二

ㄧ起按 FOCUS + Menu/Set + Left (自拍計時器) 

步驟三

出現許多00000

步驟四

再按一次  
 
FOCUS + Menu/Set + Left (自拍計時器) 

出現下面的數據

Camera Info
Ver XXX (應該是韌體版本)
No: XXX  (好像是主機板型號)
PWRCNT:XXX
  (相機開啟電源的次數)
SHTCNT: XXX
 (按下快門的次數)
STBCNT: XXX (閃光燈使用次數)
PSVCNT: XXX (相機自動關機的次數)
 

bluenature09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家知道,松下LUMIX DMC數碼相機可以進入工程模式設置菜單語言,有些JS就是採用這種方式將港行繁體中文刷成簡體中文版的。
兩天前偶收到了在網上買的日本直購的GF1,當然菜單是日文的,就想能不能採取進入工程模式修改的方法刷機。經過無數次的嘗試,終於找到了GF1進入初始設置的步驟,現在奉獻給大家。不過首先聲明3點:
1、此舉若侵犯了廠家知識產權,請告知並請版主刪除此帖;
2、雖然我的步驟經過反複驗證,但各位達人如果按照這個步驟操作造成GF1故障,本人概不負責;
3、奉勸不良商家切勿採用此法將港行刷機成簡體中文冒充國行賣給色友。

下面正式開講步驟:
1、電源開關處於“OFF”,模式轉盤置於“P”檔,驅動模式桿置於“單拍”;
2、同時按住“AF/AE LOCK”按鈕和“DISPLAY”按鈕,用手指將電源開關從“OFF”推向“ON”----開機;
3、按一下“PLAYBACK”按鈕;
4、同時按住“AF/AE LOCK”按鈕和“ISO”(^方向)按鈕,用手指將電源開關從“ON”推向“OFF”----關機,這時LCD上顯示一個三角形包圍感嘆號“!”;
5、電源開關從“OFF”推向“ON”----開機;
6、同時按住“MENU/SET”按鈕和“WB”(>方向)按鈕,用手指將電源開關從“ON”推向“OFF”----關機;這時LCD上顯示“Initial Settings” ;應該能夠看到語言選擇;一般“GT”是繁體中文,“GK”是簡體中文,“PP”是英語;
7、按照LCD提示輸入,最後按MENU/SET”,屏幕上顯示要求重新設定時間。
8、然後自動關機。重新開機後應該菜單語言改過來了。

注意:1、日本直購的日文機,已無語言選擇,只有看以後能不能通過更換升級固件改語言了;
2、有資料在描述其他機型進入工程菜單選擇語言時,說只能修改一次,所以千萬不能做錯!

[2009-11-24 02:55 補充如下]

7/8兩步有錯,更改如下:
7、按照LCD提示輸入,“WB”(>方向)按鈕,然後自動關機;
8、重新開機,屏幕上顯示要求重新設定時間,應該菜單語言改過來了。

原文連接:http://forum.xitek.com/sorthread.php?threadid=682430

bluenature09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DMC-GF1選單日/英/中對照


撮影/[REC] mode menu/拍攝
動画/[MOTION PICTURE] mode menu/影片
カスタムメニュー/[CUSTOM MENU] /自訂
セットアップ/[SETUP] menu /設定
マイメニュー/[MY MENU]/我的選單
再生/[PLAYBACK] mode menu /播放




撮影/[REC] mode menu/拍攝

--------------------------------------------------------------------------------

フィルムモード/[FILM MODE]/底片模式


--------------------------------------------------------------------------------

スタンダード(STD)/[STANDARD] (COLOR)/標準

ダイナミック(DYN)/[DYNAMIC] (COLOR) /動態(飽和、對比提高)

ネイチャー(NAT)/[NATURE] (COLOR)/自然(紅綠藍明度提高)

スムーズ(SMO)/[SMOOTH] (COLOR)/柔和(對比降底)

ノスタルジック(NOS)/[NOSTALGIC] (COLOR)/懷舊(飽和、對比降低)

バイブラント(VIB)/[VIBRANT] (COLOR) /鮮艷(比動態更飽和)

スタンダード(STD)/[STANDARD] /黑白標準

ダイナミック(DYN)/[DYNAMIC]/黑白動態

スムーズ(SMO)/[SMOOTH] /黑白柔和(保留肌膚紋理)

[MY FILM 1]/[MY FILM 2] /自訂

マルチフィルム/[MULTI FILM]/可設定3種底片的套裝模式,(連續按3次快門可依次得到3種底片模式)


--------------------------------------------------------------------------------

底片模式微調(4項)

コントラスト/[CONTRAST]/對比

シャープネス/[SHARPNESS]/銳化

彩度/[SATURATION]/飽和

ノイズリダクション/[NOISE REDUCTION]/降躁


--------------------------------------------------------------------------------

画像橫縱比/[ASPECT RATIO]/相片長寛比

4:3、3:2、16:9、1:1


--------------------------------------------------------------------------------

記錄画素數/[PICTURE SIZE]/相片尺寸

L、M、S


--------------------------------------------------------------------------------

クオリティ/[QUALITY]/相片品質(檔案壓縮比)

:品質最好的jpg(壓縮比低)

:品質適中的jpg(壓縮比高)

:原始檔+品質最好的jpg

:原始檔+品質適中的jpg

:原始檔


--------------------------------------------------------------------------------

個人認証/[FACE RECOG.]/臉部辨識登錄

OFF:關閉

ON:啟動

新規登錄/[MEMORY]/登錄

設定/[SET]/設定


--------------------------------------------------------------------------------

手ブレ補正/[STABILIZER]/防手震

MODE1/MODE2/MODE3


--------------------------------------------------------------------------------

フラッシュ/[FLASH]/閃光燈



自動/自動防紅眼/強制/強制防紅眼/慢速/慢速防紅眼


--------------------------------------------------------------------------------

デジタル赤目補正/[RED-EYE REMOVAL]/Digital 紅眼補正

OFF/ON




--------------------------------------------------------------------------------

フラッシュシンクロ/[FLASH SYNCHRO]/閃光與快門同步方式

先幕/[1ST]/前簾同步

後幕/[2ND]/後簾同步


--------------------------------------------------------------------------------

フラッシュ光量調整/[FLASH ADJUST.]/閃光燈增減光量


--------------------------------------------------------------------------------

測光モード/[METERING MODE]/測光模式

:平均測光

:中央重點測光

:點測光


--------------------------------------------------------------------------------

暗部補正/[I.EXPOSURE]/自動暗部補正

OFF/弱/中/強

針對高反差的畫面,自動保留更多的暗部細節(GF1預設會優先保留亮部細節)。


--------------------------------------------------------------------------------

長秒ノイズ除去/[LONG SHTR NR]/長時間曝光雜訊消除

OFF/ON

針對特別是夜間攝影需長時間曝光的場合,自動消除因而產生的電子雜訊。


--------------------------------------------------------------------------------

ISO感度上限設定/[ISO LIMIT SET]/ISO感光度上限

OFF/200/400/800/1600

當ISO設定為[AUTO]或[]的時候,如果發現在這兩種條件下,GF1常使用過高的ISO,可以設定感光度上限加以限制。


--------------------------------------------------------------------------------

ISO感度ステップ/[ISO INCREMENTS]/ISO感光度增減單位

ISO sensitivity step

1/3EV、1EV


--------------------------------------------------------------------------------

EX光學ズーム/[EX. OPT. ZOOM]/延伸光學變焦

OFF/ON

Extended Optical Zoom,延伸光學變焦?


--------------------------------------------------------------------------------

デジタルズーム/[DIGITAL ZOOM]/數位變焦

OFF/2x/4x


--------------------------------------------------------------------------------

連寫速度/[BURST RATE]/連拍速度

H/L


--------------------------------------------------------------------------------

オートブラケット/[AUTO BRACKET]/包圍曝光

補正幅/[STEP]: [3•1/3]/[3•2/3]/[5•1/3]/[5•2/3]/[7•1/3]/[7•2/3]

ブラケット順序:/[SEQUENCE]: [0/-/+]/[-/0/+]


--------------------------------------------------------------------------------

セルフタイマー/[SELF-TIMER]/自拍定時



10秒/10秒後連拍3張(每張間隔2秒)/2秒


--------------------------------------------------------------------------------

色空間/[COLOR SPACE]/色域

[sRGB]/[AdobeRGB]


--------------------------------------------------------------------------------

音声記錄/[AUDIO REC.]/拍攝後錄音

OFF/ON

錄音時間5秒。不適用於:包圍曝光、連拍、自拍(10秒連拍3張)、包圍白平衡、3種底片的套裝模式、RAW。


--------------------------------------------------------------------------------

動画/[MOTION PICTURE] mode menu/影片

--------------------------------------------------------------------------------

撮影モード/[REC MODE]/攝影模式

[AVCHD Lite]:HD(high definition)影像,用HDMI連接HDTV播放。

[MOTION JPEG]:適用於電腦、網路、電子郵件傳送。


--------------------------------------------------------------------------------

画質設定/[REC QUALITY]/畫質設定

[AVCHD Lite]:[SH]/[H]/[L]=
1280*720 pixels&17/13/9 Mbps(Megabit Per Second)

[MOTION JPEG]:[HD]/[WVGA]/[VGA]/[QVGA]
=1280*720/848*480/640*480/320*240 pixels


--------------------------------------------------------------------------------

AF連続動作/[CONTINUOUS AF]/持續對焦

ON/OFF

持續對焦時,鏡頭伸縮的聲音會被紀錄進去。


--------------------------------------------------------------------------------

測光モード/[METERING MODE]/測光模式

:平均測光

:中央重點測光

:點測光


--------------------------------------------------------------------------------

暗部補正/[I.EXPOSURE]/自動暗部補正

OFF/弱/中/強

針對高反差的畫面,自動保留更多的暗部細節(GF1預設會優先保留亮部細節)。


--------------------------------------------------------------------------------

風音低減/[WIND CUT]/

OFF/弱/中/強

抑制風阻噪音。


--------------------------------------------------------------------------------

デジタルズーム/[DIGITAL ZOOM]/數位變焦

OFF/2x/4x


--------------------------------------------------------------------------------

カスタムメニュー/[CUSTOM MENU] /自訂

--------------------------------------------------------------------------------

カスタムセット登錄/[CUST. SET MEM.]/自訂模式登錄

C1/C2-1/C2-2/C2-3


--------------------------------------------------------------------------------

LCD表示スタイル/[LCD DISP.STYLE]/LCD樣式

:觀景窗樣式。

:LCD樣式。


--------------------------------------------------------------------------------

ヒストグラム/[HISTOGRAM]/即時色階圖

OFF/ON

調整位置:按[Q.MENU],選擇色階圖,再按[Q.MENU],移動位置,再按[Q.MENU]。


--------------------------------------------------------------------------------

ガイドライン表示/[GUIDE LINE]/LCD格線

OFF/ / /


--------------------------------------------------------------------------------

露岀メーター/[EXPO.METER]/快門光圈刻度對照尺

OFF/ON


--------------------------------------------------------------------------------

AF/AEロック切換/[AF/AE LOCK]/[曝光/對焦鎖定]

[AE]/[AF]/[AF/AE]


--------------------------------------------------------------------------------

AF/AEロック維持/[AF/AE LOCK HOLD]/[曝光/對焦鎖定維持]

OFF/ON

ON:再按一次[AF/AE LOCK]取消鎖定


--------------------------------------------------------------------------------

プレビュー維持/[PREVIEW HOLD]/景深預覽

OFF/ON

ON:再按一次[PREVIEW HOLD]取消鎖定


--------------------------------------------------------------------------------

プリAF/[PRE AF]/自動預先對焦

[OFF]

[Q-AF]: Quick AF

[C-AF]: Continuous AF


--------------------------------------------------------------------------------

ダイレクト1点移動/[DIRECT AF AREA]/單點AF對焦區域移動

OFF/ON

ON:單點AF對焦區域 按方向鍵可改變位置


--------------------------------------------------------------------------------

フォーカス優先/[FOCUS PRIORITY]/合焦先決

OFF/ON

ON:必須合焦,快門才能發生作用


--------------------------------------------------------------------------------

AF補助光/[AF ASSIST LAMP]/AF補助燈

OFF/ON

OFF:適用於偷拍時:P


--------------------------------------------------------------------------------

AF+MF/[AF+MF]/自動+手動對焦

OFF/ON

ON:自動對焦完成後仍可手動對焦


--------------------------------------------------------------------------------

MFアシスト/[MF ASSIST]/手動對焦輔助

OFF/ON

ON:轉動對焦環時目標區影像放大


--------------------------------------------------------------------------------

記錄枠表示/[REC AREA]/?




--------------------------------------------------------------------------------

殘枚数/殘時間切替/[REMAINING DISP.]/記憶卡剩餘容量顯示

: 顯示可拍照片張數

:顯示可攝影時數


--------------------------------------------------------------------------------

動画ボタン/[Motion picture BUTTON]/攝影快速鍵

OFF/ON


--------------------------------------------------------------------------------

ダイヤル操作ガイド/[DIAL GUIDE]/後轉輪操作提示

OFF/ON


--------------------------------------------------------------------------------

メニュー位置メモリ/[MENU RESUME]/上次選單位置記憶

OFF/ON

ON:自動記憶上次選單瀏覽或設定的位置


--------------------------------------------------------------------------------

ピクセルリフレッシュ/[PIXEL REFRESH]/CCD亮點(壞點)修復

消除感光元件的亮點(壞點),用旁邊正常Pixel將壞點「蓋掉」。


--------------------------------------------------------------------------------

センサークリーニング/[SENSOR CLEANING]/CCD除塵

清除感光元件的灰塵。


--------------------------------------------------------------------------------

レンズ無しレリーズ/[SHOOT W/O LENS]/未安裝鏡頭時亦可按下快門

No lens shutter release

OFF/ON

ON:未安裝鏡頭時亦可按下快門。


--------------------------------------------------------------------------------

LVF表示スタイル/[LVF DISP.STYLE]/外加電子觀景窗樣式

:觀景窗樣式。

:LCD樣式。


--------------------------------------------------------------------------------

セットアップ/[SETUP] menu /設定

--------------------------------------------------------------------------------

時計設定/[CLOCK SET]/日期時間設定


--------------------------------------------------------------------------------

ワールドタイム/[WORLD TIME]/外國時間設定

:外國時間。

:本國時間。


--------------------------------------------------------------------------------

トラベル日付/[TRAVEL DATE]/假期設定


--------------------------------------------------------------------------------

Fnボタン設定/[Fn BUTTON SET]/Fn鍵設定


--------------------------------------------------------------------------------

エコモード/[ECONOMY]/省電設定

:自動休眠時間。

:LCD關閉時間。


--------------------------------------------------------------------------------

オートレビュー/[AUTO REVIEW]/自動查看停留的時間

レビュー/[REVIEW]:

[OFF]/[1秒]/[3秒]/[5秒]/ホールド(HOLD)

ズーム/[ZOOM]/放大4倍顯示

[OFF]/[1秒]/[3秒]/[5秒]


--------------------------------------------------------------------------------

ハイライト表示/[HIGHLIGHT]/亮部暗部溢岀顯示

OFF/ON


--------------------------------------------------------------------------------

液晶調整/[MONITOR]/[VIEWFINDER]/LCD亮度對比色彩調整


--------------------------------------------------------------------------------

LCDモード/[LCD MODE]/LCD增亮模式

[OFF]:室內用

:自動調整亮度,一般室外用

:最亮,室外強光下用


--------------------------------------------------------------------------------

シーンメニュー/[SCENE MENU]/場景模式自動開啟選單

OFF/AUTO


--------------------------------------------------------------------------------

電子音/[BEEP]/蜂鳴音

:合焦確認、自拍倒數、其他警示


--------------------------------------------------------------------------------

スピーカー音量/[VOLUME]/相機喇叭音量


--------------------------------------------------------------------------------

番号リセット/[NO.RESET]/相片編號重設


--------------------------------------------------------------------------------

設定リセット/[RESET]/相機設定回復岀廠值


--------------------------------------------------------------------------------

USBモード/[USB MODE]/USB連接設定


--------------------------------------------------------------------------------

TV画面タイプ/[TV ASPECT]/輸岀電視螢幕比例

type


--------------------------------------------------------------------------------

HDMI岀力解像度/[HDMI MODE]/HDMI解析度


--------------------------------------------------------------------------------

ビエラリンク/[VIERA Link]/VIERA連線

OFF/ON


--------------------------------------------------------------------------------

バージョソ表示/[VERSION DISP.]/韌體版本


--------------------------------------------------------------------------------

フォーマット/[FORMAT]/記憶卡格式化


--------------------------------------------------------------------------------

マイメニュー/[MY MENU]/我的選單(最近用的選單)

--------------------------------------------------------------------------------

再生/[PLAYBACK] mode menu /播放

--------------------------------------------------------------------------------

スライドショー/[SLIDE SHOW]/連續播放

全画像/ALL/全部

靜止画のみ/PICTURE ONLY/只播放照片

動画のみ/MOTION PIC. ONLY/只播放影片

カテゴリー選択/CATEGORY SELECTION/依分類播放

お気に入り/FAVORITE/播放喜愛的照片


--------------------------------------------------------------------------------

(整理到此,告一段落,以後若有需要,再作補充)

bluenature09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Panasonic DMW-FL360 閃光燈 現貨

﹝可支援 G1 LX2 LX3 G10 及 Olympus 等支援閃燈的相機﹞

Panasonic外接閃光燈,GN值36,bounce的角度上方0-90度/下方7度/右側0-90度/左側0-180度,支援TTL / FP TTL

bluenature09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閃光燈的應用篇     

大綱:

一、閃光燈概說

二、閃光燈功能介紹

三、閃光燈應用技巧

 

 

一、閃光燈概說

       繼之前跟各位介紹光的應用技巧後,各位同好在攝影上該有多一層的認識了吧!雖然筆者不斷說明遇到各種光源狀況下,應該進行補光,但是一直沒特別介紹補光的方法,今就『閃光燈』開一專題,詳細向各位介紹各種閃光燈的應用,期許各位網友在光源的應用上能更上一層樓。

對於135相機來說,閃光燈的機動性是非常高的,尤其現在的相機無論是雙眼相機或單眼相機,也都有具備內建的閃光燈設備。

一般來說相機的閃光燈可分為二種類型:一種是屬於內建式閃光燈(隱藏式),屬於相機本身結構之一。內建式閃光燈又可分為固定式及可外彈的隱藏式閃光燈,如左圖:

 

 

 

            

另一種為單體閃光燈(分離式),可以插接在相機身上的燈座,又稱為熱靴 HOT SHOE

這種外接式閃光燈靈活應用性更高,造型、樣式及功能的差異也相當大,大多能做出傾斜、旋轉、仰角、投光寬度及各種不同的輸出光量。而且插上相機的熱靴後,立刻與相機結合變成電子迴路操作系統中的一部份,可快速的感應出適當的閃光出力,以獲得正確的曝光。

 

 

閃光燈的 GN 值

我們在購買閃光燈時,常在規格表中見到閃光燈一欄,標明:GN值(閃光燈出力指數)!GN 是GUIDE NUMBER的縮寫,也就是『閃光燈光度指數』。它以感光度 ISO 100 度的軟片或數位相機為計算標準,其公式為:

GN(m) = 光圈級數( f值 ) x 攝影距離( m )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公式,例如閃光燈距離被攝體5公尺(m),使用GN20的閃光燈時,光圈應為 f/4。如距被攝體約7公尺時,光圈就應調至 f/2.8。不過這是基本換算,在拍攝時還要視當時的環境、主體反射率、以及焦距之長短和是否使用閃光柔光罩、濾色片等作調整。有時根據不同的長度單位,GN值又分為 GN-m及GN-ft兩種,前者以公尺( m)為距離單位,後者以英尺(ft)為距離單位。

採用內建式閃光燈時,因閃光燈本身體積小,GN值也不大,一般都在GN11~GN14左右,攝影距離相形的也被限制在3~5公尺左右。而外接式的單體閃光燈從GN20~GN34都有,光量出力較大,對於環境的適應性相對的提高。

        GN 值方便的地方在於,以此為標準增減使用之光圈就可拍攝了。不過,現在大多數的相機為了方便起見多直接標明閃燈的距離,不用 GN 這種麻煩的參數!另外一點要注意的是在戶外使用閃光燈時, GN 會低於閃光燈上所標定的數字,這是因為 GN 值是根據『室內』的反光天花板或牆壁所量測。在戶外,投射到主體的光會降低一些,可依據標定 GN 值的 2/3 來設定。

 

回頁首

 

二、閃光燈功能介紹

我們說過閃光燈分為內建式及單體閃光燈,現在就針對其相關功能分別介紹:

內建式閃光燈:

一 般來說相機內建式閃光燈並沒有太多的閃光燈功能留給使用者,充其量是把閃光燈功能加以程序化:以『全自動』、『強制閃光』、『強制不閃光』、『防紅眼』、 『慢速』加以設定。少數高檔的數位相機或單眼相機可使用專屬的外接閃光燈,才具有許多單體閃光燈的手動功能,增加了攝影適用範圍。輔助閃光的應用是通過對 現有光形成的陰影部位增加照明的方法來減小陰影的影響,由於相機的智慧能力尚不及人腦的應用配合,因此,在使用閃光燈時還是必須對其功能特性詳加瞭解:

1. 全自動閃光

由相機內含的測光表自動判斷是否使用閃光燈,若是光線不足,便會自動地啟動內建或外彈式閃光燈。這種測光方式稱為TTL測光。

TTL的全名是(Through The Lens),是一種直接測定透過攝影鏡頭光線亮度的測光方式,亦即測光儀器是位於相機內部,此種測光方式,可較為精確的計算出曝光量,決定正確的曝光值。一般而言,「全自動閃光」的模式可以適用於大部份的狀況。

2. 強制閃光

強制要求相機啟動閃光燈打光,最常應用在逆光攝影(主體處於背光下)時,利用閃光燈加以補光,以免拍攝的主題或臉部過於灰暗。

左圖使用強制閃光模式,背景本身也不會因為需要加大曝光級數,而完全淡化。

 

 

 

3. 強制不閃光

強制要求相機不要啟動閃光燈。在光線較微弱時,會使快門相對延長,此時需要使用腳架加以配合,例如,強調現場燭光晚會效果、翻拍或在攝影棚中運用石英燈拍攝時,便常使用「強制不閃光」的設定。

4. 消除紅眼

主要是透過閃光燈的預閃,促使瞳孔做某種程度的收縮,以減小反射回來的紅光。一般有二種方式,一種是預閃一次強光,另一種讓閃光頻閃數次,待瞳孔適應之後,再執行主要的閃光同步,適用於正面拍攝人像作品時。不過效果有限。

5.慢速閃光同步( Slow)

在 微弱的光線環境下拍攝時,如果使用高速閃光燈,很容易造成主題明亮,背景卻非常地暗,拍攝出來的作品會一成不變,背景細節也無法表現,因此有些內建式閃光 燈提供了『慢速閃光同步』功能,相機本身會將快門的速度延遲變長,以改善背景過暗的情形。在夜間要同時兼顧拍攝人物與景緻時,可使用慢速閃光同步功能。

強制閃光燈 慢速閃光燈
不同閃燈的速率可以製造出不同的效果(摘自『數位視野』)
上圖是利用內建閃光燈測試在強制閃燈時,由於閃燈威力不足無法全面照亮場景,慢速閃燈時則因快門速度放慢產生光暈現象,但背景也亮了起來。

6.後幕閃燈模式(Rear Flash

謂的後簾模式(Rear Flash),指的是曝光快完成時,才啟動閃光燈,此模式較高檔的數位相機或單眼相機中才有。相當你在移動相機進行追蹤攝影的同時,加上使用閃光燈凝結瞬間動作,較長的快門時間和瞬間曝光會使這兩種狀態同時顯現在作品上。部分廠牌的數位相機如:Olympus 很喜歡將這種功能附在閃燈選擇之中,就是『後幕閃燈』。

 

單體閃光燈:

單體閃光燈種類非常多,有時功能會複雜到讓初學者眼花撩亂,甚至望之卻步,但歸納起來還是有一些基本功能可向各位介紹:

首先說明各種閃光燈基本的測光及連動方式:

1.EE方式:

EE 測光的全名是(ELECTRIC EYE)也就是『電眼』,裝設在閃光燈上的小型測光裝置,利用本身的電子功能,偵測到達正確光量時,自動截斷光源的輸出,以達到適當的曝光。本身依靠底部 的一個電子接點與相機上的熱靴連接,達到連動的效果,這種閃光燈在十幾、二十年前是當時的主流。因此它有幾點特性必須特別注意:

  • 閃光燈與相機測光表分別獨立,完全依賴一個接點或快門線連動。

  • 由於閃光燈與相機測光表分別獨立,因此只有EE控制模式(C模式),沒有自動模式。

  • 獨立的電眼與相機本身有些許誤差(有時相差1EV值),因此準確率低於現有的其他曝光模式。

  • 這種連動方式會限制了快門的最高速度,一般都在1/60秒以下(或是X快門)。

2.AE方式:

自動曝光(Automatic Exposure,簡稱AE)。測光系統依據周圍環境光度的情形自動設定適當的曝光,曝光過程中感應器會監控反射自主體的光線,當達到正確曝光時,自動切斷光源的輸出,一般有三個接點與熱靴連接;可區分為三類:

  • 全自動程式曝光:相機選擇最佳快門值,再自動測光後決定光圈值而曝光。

  • 光圈先決曝光:攝影者調整光圈值,再由相機自動測光後決定快門值而曝光。

  • 快門先決曝光:攝影者調整快門值,再由相機自動測光後決定光圈值而曝光。

  • 這種閃光燈可分為一般自動閃光燈及可搭配曝光模式的專用型自動閃光燈。

3.TTL方式:

這是目前絕大多數的閃光燈測光模式,基本功能在內建式測光表中說明過,不再贅述,茲將其特性整理如下:

  • 透過相機鏡頭的光量測光,因此準確率大大提升。通常有三個接點以上與熱靴連動。

  • 相機本身測光模式最多可達九種,要發揮最大功能必須搭配專用/相容閃光燈,否則無法連動。

  • 因為與相機同步測光,因此快門速度可搭配的幅度大為提升,不再限定於1/60秒以下。

  • 可以透過程式設定,決定閃光燈與現場光源的比例,設定為主光源或補光。又有TTL AE模式。

 

其次說明各種閃光燈面板上的功能與應用:

在閃光燈的面板上,除了各種操作模式控制鈕外,常常也提供了 GN 值、ISO 值、攝影距離及光圈設定的參考轉盤或計算表,讓你設定距離範圍和搭配的光圈值。只要是鏡頭設定在閃光燈建議的光圈值上,並且在所指定的距離範圍內,主體稍近或稍遠一點都沒問題。但是各位如果不會看、不會設定,就無法發揮閃光燈的功效,值得初學攝影者重視。下面三個圖是閃光燈背後的面板,各種表示方式作一個解說:

這一款提供了 M(手動)、Auto兩種及閃光燈 Test 鈕。在曝光參考表上ISO 100 部份,它有f/2、f/4及f/8三種曝光參考。 這表示在 f/4 時,有效距離為5.5m(4x5.5=22 GN),超過就會曝光不足。f/2時,有效距離為11m(2x11=22 GN)。 f/8 時,有效距離為 2.75m(8x2.75=22 GN),而它建議的最佳值是f/4。

另外,WIDE 標示指的是近距離的廣角拍攝,通常會加上一個塑膠板在閃燈前端,所以閃光燈的光度會減弱,有效距離縮短。

   

 

 

這一款稍微複雜一些,ASA值就是ISO值,提供範圍較廣,可從25~1000。曝光模式有 M、黃C、藍C、紅C四種,『O』是OFF鈕,『I』是ON鈕,白色按鈕是電力測試鈕,紅色則是Test鈕。

在曝光參考表調整到ISO 100時,同樣有f/2、 f/4 及 f/8 三種曝光參考。 f/4時曝光模式應調整到藍C,有效距離為7.5m(4x7.5=30 GN ),f/2時調至紅C,有效距離約15m f/8時調至黃C,有效距離將近 4m。建議最佳光圈為f/4。

 

 

 

 

這一款功能較強,同樣ASA值就是ISO值(屬於老一代的款式),ASA值從25~800。曝光模式有 M、紅、綠三種。發光體上方的N、S、T是閃光燈投光角度,分別有35、50及85度;右方是仰角的角度,分別有0、45、65、90度,90度就是直接打在天花板上了。開關鈕其實有二道,閃光燈插上熱靴後先扳動LOCK鈕向右,再做SWITCH ON,如此才會與相機連動。最下面紅色則是 Test 鈕。

在轉盤上先將ASA(ISO)調到100,其次依據投光角度調整內轉盤到N,完成基本設定。只有f/2.8、f/4二種參考光圈。 f/4時調到綠線,有效距離為5m(4x5=20 GN ),f/2.8時調至紅線,有效距離約7m。建議最佳光圈f/

bluenature09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解決摩爾紋與偽色的問題

測試員:fangji‧時間:12:45‧分類:影音圖像, 找密技

09022502 09022503
△使用數位相機直接拍攝電腦螢幕時,照片中總會出現令人討厭的花紋(如左圖,點選放大)。但藉由一些處理措施,你可以得到更乾淨的畫面(如右圖)。

如上圖所示,在特定情況下發生的「網紋」,算是大部分數位相機都無法避免的問題,這個現象稱之為「摩爾紋」與「偽色」,但它不會出現在底片相機上。除了螢幕以外,拍攝其他具有「固定紋路」的物品,例如頭髮與條紋狀的西裝外套,幾乎都會發生這個缺陷。要是你隨手拍拍,自己留作紀念那還無所謂,但對於雜誌社與商業攝影公司來說,摩爾紋與偽色會降低圖片的品質,有些時候還會帶來色偏,是一個讓人相當頭痛的問題。

摩爾紋與偽色的成因

09022506 09022507
△數位相機的摩爾紋問題,不只在拍攝電腦螢幕時會發生,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

09022501 09022508
△LCD螢幕本身由許多小長方形色塊組合而成(左圖),遇上同樣是三原色規律排列的感光元件,就容易發生演算上的錯誤,讓原本該是純白色的區域,出現彩虹狀的條紋。

簡單來說,它是規律條紋在經過鏡頭聚焦後,投射在數位相機的感光元件上,線段排列的密度高於感光元件的解析能力,讓相機本身無法正確判別「每條線有多粗」,再加上演算法機制的關係,最後就會產生多餘的條紋。也有一種情況是,也許照片原始檔沒有摩爾紋,但是經過繪圖軟體縮圖以後,摩爾紋反而跑出來的例子。

筆者不是光電轉換機制,與感光元件演算法的專家,更深入的解釋可以參考這篇網路文章

解決方法:使用軟體後製去除

示範軟體一、Phase One DeMoirize(建議售價:$399 USD)
http://www.phaseone.com/

09022509 09022510
△DeMoirize是Capture One 4 PRO軟體內的附件,必須要先花錢購買這套軟體才能使用。因為DeMoirize算是Photoshop內的外掛,要先把「DeMoirize.8bf」放到Photoshop的資料夾內(路徑如左圖所示)。再使用Photoshop開啟欲處理的圖片(如右圖)。

09022511 09022512
△在選單中選擇這個外掛(左圖),開啟後有三項細部參數可以調整,可以試試看哪個組合最有效果。

09022504 09022513
△原始圖檔(左圖),處理後的圖檔(右圖)

示範軟體二、SILKYPIX Developer Studio 3.0(建議售價:$149 USD)
http://www.isl.co.jp/SILKYPIX/english/

09022514 09022515
△開啟軟體後,載入欲處理的圖片。

09022516 09022517
△點選「降噪」選項(左圖),調整去除偽色的強弱程度(右圖)

09022504 09022518
△原始圖檔(左圖),處理後的圖檔(右圖)

其實單就螢幕照片的偽色問題來看,靠軟體後製去除的效果還是差強人意。雖然某些偽色不見了,但是波浪狀的紋路還是去不掉,反而是一些該有色彩的正常區域被灰化了,大概只有10%的效果吧。

解決方法:拍攝時就先避免

既然軟體後製的效果有限,那在拍攝時就先避免吧。根據前面提到的網路文章,我們可以購買專門消除摩爾紋,特製的濾光鏡套在鏡頭前。但是這種濾光鏡的價格不便宜,如果不是靠商業攝影吃飯的人,並不建議特地去花這筆錢。

雖然位在感光元件正上方,設計得宜的低通濾鏡(low-pass filter),可以有效避免摩爾紋的發生。但這方面所需的研發技術相當高,低通濾鏡也成為各家相機廠的機密所在,一般而言,只有頂級DSLR機身(約十萬元以上)的機種,才靠著特殊的低通濾鏡,有本錢特別強調減輕摩爾紋現象。一般數位相機,就很少看到產品標榜這個功能,因此靠相機避免也是要花大錢。

既然摩爾紋與偽色的產生原因,大多不脫「線段排列的密度高於感光元件的解析能力」。換句話說,要是鏡頭的解析力高出感光元件越多,在面對規律條紋的場景時,摩爾紋的現象就越嚴重。既然如此,理論上我們在拍攝時,只要故意將鏡頭的解析力降低,就能夠減輕或避免這個問題。

要將鏡頭的解析力降低有兩種方法,一種就是使用手動對焦模式,「稍稍地」把焦點前移或後移,被攝物看起來就糊一點,但還保有基本輪廓。只是手動對焦的程度相當不好拿捏,稍微用力就會轉過頭,算是缺點。另一種方法就是盡可能地縮小鏡頭光圈,產生狹縫繞射的現象,就能稍微減低光學品質,讓畫面稍微柔一點。缺點就是光圈縮小後,快門就慢了,相機必須要配合腳架拍攝,否則很容易就會發生手振的情形。

根據實際試驗,這兩種拍攝方法在抑制摩爾紋與偽色上,效果都相當不錯。雖然仔細觀看還是可以發現輕微條紋,但已經比先前改善很多。

09022504
△使用該鏡頭最銳利的F6.3光圈拍攝螢幕,摩爾紋與偽色的情況相當嚴重。

09022505
△將光圈縮小到極端的F36再行拍攝,雖然稍微犧牲照片的銳利度,但摩爾紋與偽色不見了。

bluenature09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使用 dd 做系統轉移

最近的一次 case 中,有客戶的 Linux 發生了怪異現象,就是硬碟似乎變慢並且效能也不如之前,於是在考慮過後,決定更換一顆新的硬碟。

做系統備份的方法其實有很多,像是 tar、cp、cipo ... 等工具都是很好的備份工具,但是這次我選擇了 dd 工具來做兩顆硬碟之間的備份,也就是說把 hda 的資料全都放到 hdb 去,然後再做交換。

在實做的時候,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因為這台主機主要是用來放 source 專用的,雖然有做 RAID 1 mirror,但是整個 hda2 居然吃了 70GB 如此大的空間。後來,推測應該是在建立主機之初沒有把硬碟做適當的分割,所有的資料都放在同一個分割區裡,當然 source 是會長大的東西,所以日子一久就慢慢的吃掉了很多空間 ...

我來說明一下這次的環境吧:

/dev/hda1:150MB,/boot
/dev/hda2:150GB,/
/dev/hda3:其它,swap

嗯 ... 所以說,知道了吧!全部只有兩個分割區,若是使用 dd 來做系統轉移的話,若是有兩顆原本同型號、同容量的硬碟的的話當然是最好的,但是事實總是很殘忍的,要找到一模一模型號的硬碟可不是這麼容易的事,所以我當時決定使用一顆比目前還大的硬碟來做轉換對像,於是乎客戶就準備了一顆 200G 的硬碟來做轉換了。

我先把第二顆硬碟放上去,裝在 IDE1 的 slave,並且使用 Live CD 做開機,主要的目地就是確保在轉移過程沒有任何的資訊再寫入 /dev/hda 或 /dev/hdb。因為這次並不打算再做任何的其它分割,所以我就把新的 200 GB 硬碟分割為如下情況:

/dev/hdb1:170 MB,/boot
/dev/hdb2:170GB,/
/dev/hdb3:512 MB,swap
其餘空閒

OK,做好了分割之後,再來就是 format 啦!

root # mke2fs -j /dev/hdb1
root # mke2fs -j /dev/hdb2
root # mkswap /dev/hdb3

接下來就是重頭戲了,你可以很清楚的發現,我“故意”把每個分割區都切的比原本的還大,這是怕在 copy 的時候會發生容量不符的情況,所以才如此做,現在就準備來使複製的動作!

root # dd if=/dev/hda1 of=/dev/hdb1
root # dd if=/dev/hda2 of=/dev/hdb2

好了,小弟現在很認真的說,在 copy /dev/hda2 的時候,我一共等了快要四個小時,所以以後千萬要記得做好系統規劃,不然會等到死!

當完成了複製之後,要記得做系統 scan,而且是必做喔,因為等一下我們要修正磁碟容量:

root # e2ckfs -f /dev/hdb1
root # e2ckfs -f /dev/hdb2

一樣的,在掃描 /dev/hdb2 的時候又是一長串時間 ...

當等待的時間過去之後,我們就可以來做磁碟容量調整了:

root # resize2fs /dev/hdb1
root # resize2fs /dev/hdb2

好了,各位觀眾,這時已經做好系統移轉,但是有一個問題,就是這新的硬碟會無法開機,所以就必需安裝 GRUB Loader 才行。

要重新安裝 GRUB 有很多方法,小弟我是這麼做的:

關掉電腦,把退役的 160 G 硬碟拿下來,並且把新的 200 G 硬碟 jump 調成 master,裝到電腦裡去;使用 RedHat 光碟開機,並以 rescue mode 進入:

boot: linux rescue

進入系統之後,重新 chroot 系統:

root # chroot /mnt/sysimage
root # grub-install /dev/hda

如此就完成安裝 GRUB 的任務,接下來重新開機就大功告成!

bluenature09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接下來玩玩更好玩的RAW

機身拍JPG + RAW

LX3的RAW檔....... 透過網路上找來的軟體......  透過軟體的修改.... 可以把RAW裡面的機身資料改成Leica D-Lux 4

軟體在此http://www.soupis.com/thread-8213-1-1.html

要註冊才可以下載...  我是下載bluewing版本



再用Leica D-Lux 4 的官方指定軟體 Capture One 來解RAW檔

為何不直接把LX3 RAW檔 用Capture One轉檔呢??......因為Capture One 不支援LX3 RAW ...只支援Leica D-Lux 4 RAW

透過軟體把LX3 RAW 改成 Leica D-Lux 4 .... 再用Capture One...轉成JPG....  

這樣會變成Leica D-Lux 4的發色嗎??.... 答案是不會的.... 因為Leica D-Lux 4自己機身JPG 與 RAW 送到Capture One轉出的JPG比對

怎麼看都是機身JPG顏色比較好看..... 換言之....Leica D-Lux 4 本身拍出來的RAW  不管怎麼轉..用哪套軟體轉..多數人認為顏色都沒有機身JPG討喜

所以Leica D-Lux 4貴..就是機身的那塊晶片吧


回到主話題.... 為何LX3 RAW要改成 LUX4 ...再用Capture One轉檔呢

其實LX3的RAW可以直接用Lightroom轉檔

但是比對一下顏色.... 我認為Capture One的發色比較真實與扎實

轉出來的JPG...照片的EXIF變成Leica D-Lux 4的資料..... 偽 Leica .....窮人自我安慰專用.... 但是發色一點都不像  


拿LX3 隨手拍的好處就是......低調....  那DSLR.... 相機拿起來..周邊的人都會一直注意.... 看的看..躲的躲...

bluenature09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興趣的話,提供個網頁給你參考http://www.lunar.com.tw/ptprduct/b&w1.htm

一般來說會用到的有一般的保護鏡、UV鏡、1A or 1B ---> 大部分都會被拿來常駐掛在鏡頭前保護前鏡組
保護鏡沒濾光啥功能也最便宜
UV鏡由於底片會感受紫外光,所以傳統上都掛上UV鏡當保護鏡用;數位時代的感光元件反而對紅外光敏感,於是B+W有開發出新的數位用保護鏡 486 UV-IR-CUT
1A 也會被拿來當保護鏡,尤其是拍人像用,能向下修正色溫,稍為暖調些;或者拿來修正陰天的色偏。數位時代,就調整白平衡囉~

再來彩色攝影拍攝風景時常用的是PL or C-PL 或是 ND
PL or C-PL可以消除某方向的折射光,使色彩更飽和
ND用來降低快門速度用。通常拍攝瀑布或流水時需要用到,ND 8 (or B+W 103)左右就夠了,ND並非無限上綱的降低快門,因同時光學品質也在下降。


黑白攝影也常用有色濾鏡來加大反差,一般最常看到的是稍微深紅的B+W 090或相同指數的他牌濾鏡;人像比較常用琥珀色濾鏡。

或者紅外線攝影用的濾鏡,常見B+W 092。紅外線攝影是數位感光元件先天的優勢,用過紅外線底片就曉得它的麻煩。

最後就是其他的特殊效果鏡,就不多提了。

除此之外,就是各家鍍膜處理與濾鏡材質、鏡框材質或封裝的問題,差異性當然是反應在售價上。

最後最後,多一片濾鏡就是多降低一分成像光學品質,請小心使用濾鏡。

bluenature09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i(手動鏡)
這個標示字代表這顆鏡頭在支援Ai機械測光的機身上
可以實行開光圈測光

AI-P
手動對焦但有內建晶片
可以使用矩陣測光等先進功能

AF-I
代表這顆鏡頭為內置對焦馬達型式的自動對焦鏡頭.

AF-S:
代表這顆鏡頭為內置SWM
(降噪波形馬達Silent Wave Motor,就是俗稱的超音波馬達)
對焦馬達的自動對焦鏡頭


Fisheye
代表這顆鏡頭是魚眼鏡頭

VR(Vibration Reduction)
代表這顆鏡頭是防手震鏡頭
大多鏡身上會銘刻一個紅色的"VR"字樣


PC(Perspective Control)
代表這顆鏡頭具有透視控制的能力
也就是俗稱的移軸鏡
用以修正透視感或控制景深

Micro
代表這顆鏡頭是專職的微距鏡頭
可以達到1:1或接近1:1的放大率

DC(Defocus-image Control)
代表這顆鏡頭具有景深控制能力
可以控制拍攝的散景程度

DX代表這顆鏡頭是Nikon DSLR系列數位機身專用
用在傳統鏡頭上可能會出現暗角

ED:
ED是超低色散鏡片(Extra-low Dispersion)的簡稱
有此識別字代表這顆鏡頭有裝這種鏡片
大多鏡身上也會有一塊"ED金牌"來表示

D:
除含有電子測光所需的CPU以外
還具有鏡頭焦長回傳的功能
可以提供機身做計算曝光或閃燈時的參考

G:
標示代表此鏡具有跟D鏡一模一樣的電子測光與焦長回傳功能
但取消了傳統的光圈環設計,所有的光圈值都僅能由機身控制
因此較舊的機種因無法由機身上控制光圈會無法支援此種鏡頭


P:
是代表這顆鏡頭具有CPU可以提供電子方式測光
(但沒有距離回傳功能)
主要用意是把手動鏡頭加裝一個CPU
讓新一代的機身可以使用
(因為許多新一代機身已經不支援Ai這種機械方式測光)

CRC(Close-Range Correction)
表示這顆鏡頭有桶狀變形修正結構

Aspherical Lens
代表這顆鏡頭有採用非球面鏡片

參考資料

bluenature09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沒有對到焦跟鏡頭是變焦還是定焦沒有關係
變焦鏡頭上有一個變焦環,一個對焦環
定焦鏡頭上只有一個對焦環
光圈環不算

變焦鏡和定焦鏡它們的差別就是..
定焦鏡只能靠你的雙腳去Zoom In、Zoom Out,來取得不同的畫面位置,
變焦鏡則是可以站在定點,依靠鏡頭本身變更焦距來完成相同的動作。
只要你在鏡頭的拍攝距離範圍內都可以讓相機幫你完成對焦的工作。

bluenature09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整理] D40/D40X/D60/D5000 自動對焦鏡頭



還記得2007年春天D40的驚艷,半年後升級版D40X的熱銷,與後來D60的上市,似乎都告訴我們NIKON有意持續" 普及又輕便的DSLR "與" 鏡身全面AF-S馬達化 "這兩大訴求。如今發表了D5000,翻轉LCD、D錄影、高ISO可用,我的天!還是不放機身驅動馬達...
我只能說這是「策略下的堅持」,一個產品區隔的決策,是好是壞總是見仁見智。
有鑑於這類機身無內建馬達的低階系列,在未來似乎有些發展空間,小弟多此一舉的做了簡單整理,盼能供站上同好快速的瀏覽這些鏡頭。這叫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小弟做的只是整理,並無新意,只想感謝各位先進對下列各鏡頭的分享。以下連結至本站諸多文章,如有不妥之處或有遺漏,煩請PM告知改進,謝謝。

*如果要為您將來的FF相機鋪路,那麼如DX、DC是不建議用於全片幅FF相機上的,請忽略它們。
(FF新機種如D3,D700等有DX MODE可支援,但1.需裁切2.暗角3.犧牲一些焦段...)

按這裡檢視圖片 Nikon Lens

縮寫簡介:
AF-S:超音波驅動對焦(即為可自動對焦鏡頭)
Ai:內藏CPU晶片 |D:焦距資訊回傳 |G:無光圈環 |Micro:微距功能 |
N:奈米鍍膜 |DX:為APS-C設計 |ED:低色散片 |VR:防手震搭載 |IF:內對焦 |RF:後對焦 |

廣角鏡頭:
AF-S DX Zoom Nikkor ED 10-24mm F/3.5-4.5G 〔官方〕
AF-S DX Zoom Nikkor ED 12-24mm F/4G IF 〔開箱〕
AF-S Zoom-Nikkor ED 17-35mm F/2.8 D IF 〔分享〕
AF-S NIKKOR 14-24mm F2.8 G ED N 〔勸敗〕

標準鏡頭:
AF-S DX Nikkor 16-85mm F/3.5-5.6G ED VR 〔開箱〕〔分享〕
AF-S DX Zoom Nikkor ED 17-55mm F/2.8 G IF 〔蓋樓〕
AF-S DX Zoom Nikkor ED 18-55mm F/3.5-5.6G
AF-S DX Zoom Nikkor ED 18-55mm F/3.5-5.6G II 〔試拍〕〔蓋樓〕
AF-S DX Zoom Nikkor 18-55mm F/3.5-5.6G VR 〔試拍〕
*NIKON NH-WM75 〔分享〕讓你的AF-S DX Nikkor 18-55成為13-40mm廣角鏡
AF-S DX Zoom-Nikkor ED 18-70mm F/3.5-4.5G IF 〔蓋樓〕
AF-S DX NIKKOR 18-105mm F/3.5-5.6 ED VR 〔討論〕
AF-S DX Zoom-Nikkor ED 18-135mm F/3.5-5.6G IF 〔蓋樓〕
AF-S DX VR Zoom Nikkor ED 18-200mm F/3.5-5.6G IF 〔開箱〕
AF-S Zoom-Nikkor 24-85mm F/3.5-4.5G IF-ED 停產 〔分享〕
AF-S Zoom-Nikkor 28-70mm F/2.8D IF-ED 〔蓋樓〕
AF-S VR Zoom-Nikkor 24-120mm F/3.5-5.6G IF-ED 〔實拍〕
AF-S NIKKOR 24-70mm F/2.8G ED N 〔開箱〕
AF-S VR-NIKKOR 12-600mm F/1.2 〔開箱?〕

望遠鏡頭:
AF-S DX Zoom Nikkor ED 55-200mm F4-5.6G 〔實拍〕
AF-S DX VR Zoom Nikkor ED 55-200mm F4-5.6G IF 〔開箱〕
AF-S VR Zoom Nikkor ED 70-300mm f/4.5-5.6G IF 〔蓋樓〕〔勸敗〕
AF-S VR Zoom Nikkor ED 70-200mm F/2.8G IF 〔分享〕
Ai AF-S Zoom Nikkor ED 80-200mm F/2.8D IF 停產 〔實拍〕
AF-S VR Zoom Nikkor ED 200-400mm f/4G IF

定焦鏡頭:
AF-S NIKKOR 35mm F/1.8G DX 〔討論〕〔開箱〕〔蓋樓〕
AF-S NIKKOR 50mm F/1.4G 〔開箱〕
AF-S NIKKOR 60mm F/2.8G ED N 〔開箱〕
AF-S Micro NIKKOR 60mm F/2.8G ED N 〔開箱〕
AF-S VR Zoom-Nikkor Micro 105mm F/2.8G IF-ED 〔分享〕
AF-S Nikkor VR 200mm F/2G IF-ED 〔分享〕
AF-S Nikkor 300mm F/4D IF-ED 〔分享〕
AF-S VR Nikkor 300mm F/2.8G IF-ED 〔分享〕
AF-S Nikkor 400mm F/2.8D IF-ED II 停產 〔開箱〕
AF-S Nikkor 500mm F/4D IF-ED II 停產
AF-S Nikkor 600mm F/4D IF-ED II 停產


按這裡檢視圖片 Sigma Lens

縮寫簡介:
HSM:超音波馬達(即為可自動對焦鏡頭)
EX:超多層鍍膜鏡片 |ASP:非球面鏡組 |DC:APS-C專用 |DG:數位最佳設計FF可用 |
APO:低色散鏡片 |Macro:微距功能 |IF/RF:內對焦/後對焦 |OS:光學防手振 |



廣角鏡頭:
10-20mm F3.5 EX DC HSM 〔分享〕
10-20mm F4-5.6 EX DC HSM 〔分享〕 開箱貼圖區 by 阿中仔
12-24mm F4-5.6 EX DG ASPHERICAL HSM 〔分享〕
17-35mm F2.8-4 EX DG ASPHERICAL HSM 〔討論〕

標準鏡頭:
17-70mm F2.8-4.5 DC Macro HSM 〔勸敗〕
18-50mm F2.8 EX DC Macro HSM 〔分享〕
18-200mm F3.5-6.3 DC OS HSM 〔分享1〕〔分享2〕
18-200mm F3.5-6.3 DC 馬達版 〔官方〕
18-250mm F3.5-6.3 DC OS HSM 〔官方〕
18-125mm F3.8-5.6 DC OS HSM
24-70mm F2.8 IF EX DG HSM 〔官方〕

望遠鏡頭:
50-150mm F2.8 EX DC APO HSM 〔分享〕
50-150mm F2.8 II EX DC APO HSM
50-500mmF4-6.3 EX DG APO RF HSM 〔開箱〕
70-200mm F2.8 EX APO HSM
70-200mm F2.8 EX DG APO HSM 〔分享〕
70-200mm F2.8 EX DG APO Macro HSM 〔測試〕
70-200mm F2.8 II EX DG APO Macro HSM
70-300mm F4-5.6 DG APO Macro 馬達版〔分享〕
100-300mm F4 EX DG APO IF HSM 〔分享〕
120-300mm F2.8 EX DG APO IF HSM 〔測試〕
120-400mm F4.5-5.6 DG APO OS HSM
150-500mm F5-6.3 DG APO OS HSM

定焦鏡頭:
4.5mm F2.8 EX DC Circular Fisheye HSM
10mm F2.8 EX DC Fisheye HSM
14mm F2.8 EX Aspherical HSM 〔分享〕
30mm F1.4 EX DC HSM 〔分享〕
50mm F1.4 EX DG HSM 〔分享〕
150mm F2.8 EX DG APO Macro HSM 〔測試〕
180mm F3.5 EX DG APO Macro IF HSM
300mm F2.8 EX DG APO HSM
500mm F4.5 EX DG APO HSM
800mm F5.6 EX DG APO HSM


按這裡檢視圖片 Tamron Lens

標準鏡頭:
SP AF 17-50mm F/2.8 XR Di II LD Aspherical [IF](A16N II)〔開箱〕
AF 18-200mm F/3.5-6.3 XR Di II LD Aspherical [IF] Macro(A14N II)〔分享〕
AF 18-250mm F/3.5-6.3 Di II LD Aspherical [IF] Macro(A18N II)〔分享〕
AF 18-270mm F3.5-6.3 Di II VC LD Aspherical [IF] Macro (B003)馬達內藏版〔外拍〕
AF 28-75mm f/2.8 SP XR Di II LD Aspherical (IF) (A09N II)〔分享〕

望遠鏡頭:
AF 70-300mm F/4-5.6 Di LD Macro(A17N II)〔開箱〕

定焦鏡頭:
SP AF 60mm F2 Di II 1:1 Macro 微距鏡 (G005) 馬達內藏版 〔討論〕
AF 90mm f/2.8 Di SP macro (272E) 馬達內藏版 〔分享〕


按這裡檢視圖片 Tokina Lens

AT-X124 PRO DXII 12-24mm F4 馬達內藏版 〔分享〕 〔開箱〕 〔開箱〕








感想

" 因為D40很多鏡頭不能用, 所以建議買XXX "
這句話或許是許多N家D40/D40X/D60用戶心裡的遺憾,也可能是你最後買D80/D90甚至D300的原因,
但上面這個整理似乎有點平反的意味,因為姑且不談廠牌,D40可以說是所有的焦段都能齊全。
變焦範圍10mm~400mm已經涵蓋常用的12~300mm,搭配也不再只有單一選擇,
像最常討論的17-55標準大光圈三家PK,旅遊鏡18-200~250、遠距70-300最近也達三家選擇,
就連N家老手所津津樂道的定焦群,D40系列也只缺一個85mm焦段就一條龍了。
(不過85mm定焦鏡可是NIKON傳奇中的一個指標啊,快出吧,AF-S 85mm)

為了再列一些相近焦段鏡頭的選擇與比較以供參考,
小弟也重新爬了一堆比較文,最後產生一個總結:

「買最好的就對了 → 通常會是最貴的 → 恰巧是原廠。 」

只能得到這種結論,是小弟還沒悟道嗎?orz
所以VS大亂鬥之類的比較整理篇就不上了。
當然站上豐富的評比內容裡,各種測試方式的刁鑽與全面是很值得一看的!



------------------PART 2----------------------------------------------------------------------------



下表就是"號稱"所有N家用的鏡頭列表,NIKON-D單眼相機都可以使用(包括D40/D60手動)
也供所有N家機身擁有者簡單的參考。
灰色字體代表D40/D40X/D60機身必須手動對焦,
其餘分紅藍黃3色代表目前三家提供自動變焦馬達的鏡頭正副廠。

其中也收錄Voigtlander、Zeiss等手動定焦鏡。

 FOR NIKON Ai/Af 鏡頭列表


|排列方式:最廣焦段小者在前,最遠焦段大者在後

 定焦鏡頭群:

 Sigma 4.5mm F2.8 EX DC Circular Fisheye HSM
 Sigma 10mm F2.8 EX DC Fisheye HSM
 Nikon Nikkor AF 10.5mm f/2.8G ED DX Fisheye
 Nikon Nikkor AF 14mm f/2.8 D ED
 Sigma 14mm F2.8 EX Aspherical HSM
 Nikon Nikkor AF 20mm f/2.8 D
 Nikon Nikkor AF 24mm f/2.8D
 Zeiss Distagon ZF T* 25mm f/2.8
 Nikon Nikkor AF 28mm f/1.4 D
 Nikon Nikkor Ai-S 28mm f/2
 Nikon Nikkor AF 28mm f/2.8D
 Sigma 30mm F1.4 EX DC HSM
 Nikon AF-S NIKKOR 35mm F/1.8G DX
 Nikon Nikkor AF 35mm f/2 D
 Nikon Nikkor Ai-S 35mm f/1.4
 Nikon Nikkor AI-S 35mm f/2
 Nikon Nikkor Ai-S 35mm f/2.8
 Zeiss Distagon ZF T* 35mm f/2
 Voigtlander Ultron 40mm f/2 II
 Nikon Nikkor Ai-P 45mm f/2.8
 Nikon Nikkor AF 50mm f/1.4 D
 Nikon Nikkor AF-S 50mm f/1.4 G
 Nikon Nikkor AF 50mm f/1.8 D
 Nikon Nikkor Ai-S 50mm f/1.8
 Sigma 50mm F1.4 EX DG HSM
 Zeiss Planar ZF T* 50mm f/1.4
 Zeiss ZF Makro-Planar T* 50mm f/2
 Voigtlander Nokton 58mm f/1.4 II
 Micro-Nikkor AF 60mm f/2.8 D
 Nikon AF-S Micro NIKKOR 60mm F/2.8G ED N
 Tamron SP AF 60mm F2 Di II 1:1 Macro (G005) 馬達內藏版
 Nikon Nikkor AF 85mm f/1.4D
 Nikon Nikkor AF 85mm f/1.8 D
 Zeiss Planar ZF T* 85mm f/1.4
 Tamron AF 90mm f/2.8 Di SP macro (272E) 馬達內藏版
 Voigtlander SL 90mm f/3.5 APO Lanthar
 Tokina AF 100mm f/2.8 AT-X Pro D macro
 Nikon AF-S VR Zoom-Nikkor Micro 105mm F/2.8G IF-ED
 Micro-Nikkor AF 105mm f/2.8 D
 Nikon Nikkor AF 105mm f/2 D DC
 Sigma AF 105mm f/2.8 EX macro DG
 Nikon Nikkor AF 135mm f/2 D DC
 Sigma 150mm F2.8 EX DG APO Macro HSM
 Nikon Nikkor AF 180mm f/2.8 IF-ED
 Sigma 180mm F3.5 EX DG APO Macro IF HSM
 Tamron AF 180mm f/3.5 SP Di LD [IF] macro
 Voigtlander SL 180mm f/4 APO-Lanthar
 Micro-Nikkor AF 200mm f/4 D ED
 Nikon AF-S Nikkor VR 200mm F/2G IF-ED
 Nikon AF-S Nikkor 300mm F/4D IF-ED
 Nikon AF-S VR Nikkor 300mm F/2.8G IF-ED
 Sigma 300mm F2.8 EX DG APO HSM
 Nikkor AF-S Nikkor 400mm F/2.8D IF-ED II
 Nikon AF-S 400mm F/2.8G ED VR
 Nikkor AF-S Nikkor 500mm F/4D IF-ED II
 Nikon AF-S 500mm F/4G ED VR
 Sigma 500mm F4.5 EX DG APO HSM
 Tamron 500mm f/8 SP macro (Adaptall)
 Nikkor AF-S Nikkor 600mm F/4D IF-ED II
 Nikon AF-S 600mm F/4G ED VR
 Sigma 800mm F5.6 EX DG APO HSM

 廣角鏡頭群:

 Sigma 10-20mm F3.5 EX DC HSM
 Tokina AF 10-17mm f/3.5-4.5 AT-X DX Fisheye
 Sigma 10-20mm F4-5.6 EX DC HSM
 Tamron SP AF 10-24mm F/3.5-4.5 DI II LD Aspherical (IF)
 Nikon AF-S DX Zoom Nikkor ED 10-24mm F/3.5-4.5G
 Tokina 11-16mm F2.8 AT-X 116 PRO DX
 Tokina AT-X124 PRO DXII 12-24mm F4
 Nikon AF-S DX Zoom Nikkor ED 12-24mm F/4G IF
 Sigma 12-24mm F4-5.6 EX DG ASPHERICAL HSM
 Tokina AF 12-24mm f/4 AT-X Pro DX
 Nikon AF-S NIKKOR 14-24mm F2.8G ED N
 Nikon AF-S Zoom-Nikkor ED 17-35mm F/2.8D IF
 Sigma 17-35mm F2.8-4 EX DG ASPHERICAL HSM
 Tamron AF 17-35mm f/2.8-4 Di LD Aspherical IF
 Nikon Nikkor AF 18-35mm f/3.5-4.5D ED

 標準鏡頭群:

 非賣品Nikkor AF-S VR-NIKKOR 12-600mm F/1.2
 Tokina AF 16-50mm f/2.8 AT-X Pro DX
 Nikkor AF-S DX Nikkor 16-85mm F/3.5-5.6G ED VR
 Tamron SP AF 17-50mm F/2.8 XR Di II LD Asp. [IF](A16N II)
 Nikon AF-S DX Zoom Nikkor ED 17-55mm F/2.8G IF
 Sigma 17-70mm F2.8-4.5 DC Macro HSM
 Sigma 18-50mm F2.8 EX DC Macro HSM
 Nikon AF-S DX Zoom Nikkor ED 18-55mm F/3.5-5.6G
 Nikon AF-S DX Zoom Nikkor ED 18-55mm F/3.5-5.6G
 Nikon AF-S DX Zoom Nikkor 18-55mm F/3.5-5.6G VR
 Nikon AF-S DX Zoom-Nikkor ED 18-70mm F/3.5-4.5G IF
 Sigma 18-125mm F3.8-5.6 DC OS HSM
 Nikon AF-S DX Zoom-Nikkor ED 18-135mm F/3.5-5.6G IF
 Nikon AF-S DX VR Zoom Nikkor ED 18-200mm F/3.5-5.6G IF
 Sigma 18-200mm F3.5-6.3 DC OS HSM
 Sigma 18-200mm F3.5-6.3 DC 馬達版
 Sigma 18-250mm F3.5-6.3 DC OS HSM
 Tamron AF 18-200mm F/3.5-6.3 XR Di II LD Asp. [IF] Macro(A14N II)
 Tamron AF 18-250mm F/3.5-6.3 Di II LD Asp. [IF] Macro(A18N II)
 Tamron AF 18-270mm F3.5-6.3 Di II VC LD Aspherical [IF] Macro (B003)
 Nikon AF-S NIKKOR 24-70mm F/2.8G ED N
 Sigma 24-70mm F2.8 IF EX DG HSM
 Nikkor AF-S Zoom-Nikkor 24-85mm F/3.5-4.5G IF-ED
 Nikon Nikkor AF 24-85mm f/2.8-4 D IF
 Nikon AF-S VR Zoom-Nikkor 24-120mm F/3.5-5.6G IF-ED
 Nikon Nikkor AF 24-120mm f/3.5-5.6D IF
 Nikon Nikkor AF 28-70mm f/3.5-4.5D
 Tamron AF 28-75mm f/2.8 SP XR Di II LD Aspherical (IF) (A09N II)
 Nikon AF-S Zoom-Nikkor 28-70mm F/2.8D IF-ED
 Tamron AF 28-75mm f/2.8 SP XR Di LD Aspherical (IF)
 Tamron AF 28-300mm f/3.5-6.3 XR Di VC

 望遠鏡頭群:

 Tokina AF 50-135mm f/2.8 AT-X Pro DX
 Sigma 50-150mm F2.8 EX DC APO HSM
 Sigma 50-150mm F2.8 II EX DC APO HSM
 Sigma 50-500mmF4-6.3 EX DG APO RF HSM
 Nikon AF-S DX Zoom Nikkor ED 55-200mm F4-5.6G
 Nikon AF-S DX VR Zoom Nikk

bluenature09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anasonic宣布推出DMC-LX3的最新韌體Ver. 2.1,支援一系列新增功能:

更新至韌體Ver. 2.1後的LX3於功能上有下列的改進:

-   自動對焦時間可縮短20%,廣角端對焦僅需0.5秒。

-   除4:3、3:2及16:9的畫面比例外,新增支援1:1畫面比例拍攝。

-   加入白平衡包圍功能。

-   場景模式加入High Dynamic高動態模式,自動調節至理想的曝光設定,有助拍攝同時出現光亮及暗黑範圍的畫面,並根據個人喜好以標準、彩色及黑白模式進行拍攝。

-   改善相機自動白平衡的表現,尤其於燈泡、白天及多雲環境下的表現。

除了以上的功能改進,最新的韌體更為用家帶來不少的攝影方便,當中包括了加強曝光補償的範圍及曝光包圍設定、構圖指引線的位置現可由用家自訂、曝光過多的部份可於預覽及重播時展示、自動記錄及恢復至本來鏡頭的對焦及手動對焦設定等。另外,用家可將名字加入於EXIF資料中,並透過更新至Ver. 2.1的PHOTOfunSTUDIO軟件確認。

bluenature09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anasonic DMC-LX3 Firmware 升級方式

等了大半天,終於在下午三點多,松下官網終於發佈了LX3 v1.1版的 firmware

官方連結:
http://panasonic.jp/support/global/cs/dsc/download/LX3/index.html

由於我只有一台相機,所以就沒辦法拍啦
圖片就直接用官網裡面的圖片了

總共有四個步驟
1. 先看看自己手上這台 LX3 的韌體版本 (如果是最新的就不用更新啦)

    首先開啟電源,然後把 B 切到拍攝模式
    C 轉到  模式,然後按下 A "Menu/Set" 按鍵。
    lx3_1.jpg
   
    進去之後,切到設定功能表
    2.jpg

    然後選擇"版本顯示",看看目前手上這台機子的韌體版本
    3.jpg

    如果是舊的,那就代表要更新啦 (今天之前出的機子,大概都需要更新啦)

2. 確認完自已的機子需要更新之後,就要下載 v1.1 的韌體啦
   
    windows用戶請點此下載
    LX3_V11.exe / 6,164,618 Bytes

    麥金塔用戶請點此下載
    LX3_V11.zip / 6,097,034 Bytes

3. 將第二步下載完的韌體,解壓縮之後會產生 "LX3__110.bin" 這個檔案
    把 "LX3__110.bin" 丟到 SD 卡的根目錄
    * SD卡請先用相機內的 "格式化" 功能,先做格式化

4. 更新 firmware
    請確認你的電池是充飽的狀態,不然會無法更新
    再不然就插著電源線來做更新
    lx3_5.jpg

    接下來放入記憶卡,先把 B 切換到回放模式 6.jpg ,最後再開啟電源
    lx3_1.jpg

    開啟電源之後,會顯示 "請稍後" 的訊息,等待幾秒鐘之後會出現以下的畫面
    fig3.jpg

    選擇 "yes" 中文應該是 "確定" 之後,就會開始更新了
    注意:更新過程中請勿
    * 關閉電源
    * 打開記憶卡/電池蓋
    * 移除記憶卡
    * 拔除電源線 (假如本來是插著的話)
    * 拔除傳輸線 (假如本來是插著的話)


    更新過程中會顯示下面的圖片 (中文的請自行想像)
    意思是叫你別按到任何按鍵
    fig6.jpg

5. 更新完成之後,LX3會自動重新開機
    如果要確認是否更新成功,請重新操作第一步
    確認完成之後,就可以關機啦

    至於 SD 卡裡面的檔案,看是要直接格式化或是拿出來刪掉都可以
    但別留著,切記~

想升級的人,試試看吧
看看白平衡改的如何了,希望會好很多

bluenature09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D AVCHD Lite錄影模式
AVCHD 是由 Sony 及 Panasonic 於 2006 年發表的一種高畫質錄影格式,基本上是基於 H.264 / MPEG-4 AVC 視訊編碼,支援 480i、720p、1080i、1080p 等格式,同時支援杜比數碼 5.1 聲道或線性 PCM 7.1 聲道音頻壓縮技術。所謂的 AVCHD Lite 是指只能錄影 720p 的 AVCHD 格式的檔案。

在之前的一些 Sony 或 Panasonic 的 DV 中已經可見採用 AVCHD 作編碼,用在數位相機中倒是首例,目前支援 AVCHD Lite 的數位相機有Panasonic Lumix TS-1(或 FT1)、ZS3(或 TZ7),而有 AVCHD 能力則是 Panasonic GH1。其優點當然就如一般採 H.264 / Mpeg4 編碼般的可以達到高畫質、小檔案的用處,在 ZS3 上可以見到有三種畫質壓縮格式的選擇,分別是:SH:17Mbps、H:13Mbps、L:9Mbps,相信對記憶卡的寫入速度也會是一個挑戰,還好筆者手上的 Class 6記憶卡(ATP及創見的)皆沒有發生寫入斷續的問題。另外,ZS3 除了可用 AVCHD Lite 的編碼外,還可以使用 Motion Jpeg,但有較好的 AVCHD Lite,你還想用 Motion Jpeg 嗎?錄影的成像品質令筆者十分滿意,清晰度高、畫質飽和,這才是 720p 該有的實力吧。

當筆者使用一張 4GB SDHC 時,如果錄影畫質設定為 SH(17Mbps)時,畫面上顯示的可錄影時間約為 32 分鐘,看來為了高畫質的錄影品質還是要付出點代價的。但還好是現在記憶卡便宜,一開始買一張大一點的記憶卡,例如 16GB SDHC 就以有近 2 小時的錄影能力,也是不錯玩的。

在檔案播放問題上,筆者如果使用網路上包山包海的綠色版 KM Player 播放這些錄影檔案時,會發生影暗不同步的問題,應該是 Codec 問題;及後筆者裝上目前最新版的 K-Lite Mega Code Pack 4.8.5,使用 Media Player Classical 播放則十分正常,大家在播放這些檔案時也要注意一下格式的問題。

另外,如果在錄影前沒有預先半按快門對焦(前提是 Pre-AF 也關了)而直接作錄影,則會在錄影起始時是模糊的影像,然後見到 ZS 3 慢慢對好焦變成清晰的影像,錄影中的自動對焦速度表現還不差,但光學變焦速度十分緩慢,如果有需要臨時切至 12X 或切回來 1X 都有點小痛苦,但起碼有得變焦已經方便許多了,錄影整體表現筆者十分滿意!


▲錄影實測:從 12X 退回 1X。


▲錄影實測:微距錄影。


▲ 錄影實測:微距錄影二。


▲ 錄影實測:夜景,12 倍變焦再變回 1 倍。


▲ 錄影實測:室內牧室儀式進行中。

結論:
ZS3 基本上是一台方便、好用的隨身高倍變焦數位相機,他擁有方便的 25mm 超廣角起跳的 12 倍光學變焦鏡頭,有效的防手震系統,720p AVCHD Lite 錄影模式,3cm 近拍,大量的情境模式,3" 萬畫素 LCD,HD H.264 錄影模式等等的優點,作為一台旅遊型隨身機,是不台不錯的選擇。

全機最特出首推前段提過的 25mm-300mm 的 12 倍變焦鏡頭,光圈是 3.3(W)-4.9(T),雖然不算太大,但還可接受,而且搭配有 P 家的 O.I.S. 防手震系統,令拍攝的成功率大為提高。在性能表現亦不錯,表現最佳在廣角端的對焦速度及拍攝間隔,微距端的對焦速度仍有不錯的表現,偶爾玩一下微距拍攝也是愉快的經驗。

成像的色調及品質上基本上和大家認識的 Panaonsic 差不多,筆者對其頗為滿意,高感光度的表現雖然沒有 LX3 這麼強桿,但是 ZS3 的高感光度表現大致有水準的表現。

在轉盤模式中有三組情境模式可供使用,其中兩組還可以預先設定好供快速切換,功能上的設定十分貼心,其他的臉部辨識、iA 自動模式、記事本功能等也可以看到 P 家的用心。但是,本機無手動曝光及手動對焦的功能,喜歡手動的朋友難免會有點失望。

AVCHD Lite 的錄影功能也是本次主打的功能之一,表現的優異令筆者十眼前為之一亮。連收音也是有杜比認證的 AC-3 立體聲收音記錄,在一般數位相機上也是較為少見的,而令一個特色是錄影中可光學變焦及自動對焦,但可惜進行光學變焦的速度有點太慢,遇到急需變焦的環境只能忍耐一下,還有是觀看檔案要記得更新一下解碼器,以避免影音不同步的問題。

其實在 Canon PowerShot SX200 IS 已經提過 SX 200IS 的主要對手就是本台 ZS3,兩者簡單比較起來,SX 200IS 擁有最大優勢是全手動的控制功能,而 ZS3 則是有較佳的錄影模式及較廣的鏡頭,只有這樣嗎?看完筆者的兩篇評測應該已經知道一些端兒,詳細的比較請容筆者先賣過關子,近日會再推出會有一篇此兩強的 PK 賽。

綜合來說,筆者覺得作為旅遊型或隨身型的用途,ZS3 十分稱職,如果覺得隨身機就是要簡單一點,不太需要太多複雜功能,調整光圈快門是不必要者,其實本機應該頗為適合,但如果你喜歡手動功能或手動對焦,很可惜的本機欠奉,如果對本機有興趣,可以先看看優缺點是否適合你使用,筆者誠意推薦本機給你作為一台隨身數位相機的選擇。

優點:
  • 25mm 廣角起跳的 12 倍光學變焦鏡頭,而且相機體積還算「輕巧」。
  • 光學防手震系統能力表現不錯。
  • 成像色調、品質大致上令人滿意。
  • 頗佳的近拍能力及成像畫質。
  • 全機性能、流暢度表現還不錯
  • 720p AVCHD 的錄影功能,而且錄影中可進行光學變焦,同時有杜比認證的 AC-3 立體聲收音,錄影畫質表現佳。
  • 擁有三組場景模式,方便快速切換。另外也有貼心的記事本模式。
  • 3" 46 萬畫素 LCD 在畫質、銳利度、顏色、流暢度等的表現不俗。
  • 有趣的人臉辨識功能。
  • HDMI 高畫質輸出的能力。
缺點:
  • 感光度表現可以再加強。
  • 錄影時的光學變焦速度太慢。
  • 缺乏手動功能,也沒有手動對焦功能。
  • 模式旋鈕鍵稍鬆,偶爾會卡一半。

bluenature09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X3的錄影:

錄影時無法變焦,也無法自動對焦。

錄影時隨光源改變會自動測光。

錄影收音為單音(要求高者應該會失望)

HD(1280 x 720)錄影單段最長為10分30秒

WVGA(848 x 480)錄影單段最長為19分5秒

廣角24mm不變,但是最望遠也只有60mm。

光學防手振堪用,但最好還是有腳架來協助穩定與橫移運鏡。

bluenature09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anasonic LX3 小相機新體驗

自從2年多前把老婆的Nikon Coolpix S5賣掉之後身邊一直就少台隨身小相機,
有時後出門不想帶DSLR偶而還會把生平第一台數位相機Coolpix 4300拿出來用,
雖然這台4300已經失去記憶功能,每次開機都要再設定一次日期,
不過它的雜訊抑制能力及手動模式在消費型小相機界裡仍堪稱強悍,
從接觸數位影像設備以來,自己最常玩的就是Nikon系列的機種,
與其說我有Nikon情結倒不如說其他品牌鮮少有令我心動的商品!
2008年Panasonic表了LX3數位相機,掙扎了許久終於在2009年敗下去了!

其實Panasonic的LX系列數位相機從第一代LX1自己就開始注意了,
當年這台第一代的LX系列一推出,規格就令人眼睛為之一亮,
圖片取材自原廠官網
尤其是率先導入可以28mm廣角及F2.8的大光圈拍攝16:9的成相尺寸,
宣傳時再搭配自家的寬螢幕薄型電視,內建讀卡機直接讀取相機記憶卡,
便可以同樣16:9的畫面瀏覽,照片內容完全不會因長寬比例不同而扭曲變形,
如今一堆數位相機都有28mm廣角並可選擇拍攝16:9的照片,
而第三代的LX3出現勢必又將再度邁向另一個新的境界!

第一個覺得比較有革命性突破的賣點就是錄影模式,
自從2004年Nikon推出Coolpix 8800可錄製VGA(640x480)的解析度影片,
各家消費型相機的品牌也漸漸的開始讓新的高階機種也有此能力,
而在2008年Panasonic在新發表的LX3機種,
更是將錄影的解析度推升至1280x720達到HD的格式標準,
雖然離現今最夯的Full HD(1920x1080)格式還差一點,
但是要處理更高的解析度就必須要有更強悍的影像處理晶片,
至少已經可以直接錄製出薄型化電視16:9的標準影像了,

圖片取材自原廠官網
反觀目前Nikon的高階機種P6000以及Canon的高階機種G10,
仍然還是停留在4:3的VGA(640x480)錄影格式,
不過P6000已經率先導入GPS座標寫入圖檔資訊的功能,
也算是有創新了畢竟GPS若在單眼仍屬於高價位的選配,
換個角度想,當一個品牌同時有數位相機以及數位攝影機的產品時,
若有紀錄動態影像的需求,當然要引導你去敗功能及性能完全不同訴求的攝影機,
這就得講到LX3的缺點了,當你半按快門鎖定對焦點之後,
錄影過程中無法在廣角與望遠之間變焦,當被攝物主體移動時也不會自動去追焦,
所以個人覺得它只適合拍攝風景的影片,因為這樣對焦點會在遠方,
如果採近攝方法除非主體移動範圍不大,否則整段影片只剩下模糊的背景.
例如以下二段影片,分別是對焦近處與遠處開始錄影後的差別,
 
 
其實以現今的數位科技,要做出一台靜態動態皆全能的完美機種應該不是問題,
但就產品的市場定位以及品牌的商業考量,不需要也沒必要這麼做,
浪費掉的是你的研發成本,換來的搞不好是同業之間的撻伐,
尤其在數位相機越來越普及的消費性型態環境中,連手機都有拍照錄影的功能,
產品的生命週期越來越短,真正創造利潤的絕對不會是這些高階又高單價的機種,
偏偏自己就是看不上太消費型的傻瓜機種,導致老婆2年多以來都沒有相機可以用, 吐舌頭

LX3另一個讓自己有衝動敗下手的原因,
就是犧牲高倍的望遠光學變焦,進而換來的是廣角端F2.0的最大光圈設計,
大光圈的好處除了在近拍的時候可以造成背景模糊的淺景深效果,
在昏暗環境中光圈越大則進光量就越多,並可容許更高的快門速度以提高成功率,
但是許多的機種都容易讓人陷入規格的迷思,
例如一台相機的光圈規格寫明F2.8~F4.9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
最大光圈值F2.8只有在最廣角端才能達到,
如果相機鏡頭執行望遠端的變焦動作,事實上最大光圈已經不是F2.8了,
第二個數據寫的F4.9就是代表鏡頭在最望遠端的時候,僅能達到的最大光圈值,
光圈值的數字越大代表光圈葉片縮得越小,也就造成進光量越少,
當大家都在追求最大光圈的設計以F2.8開始的時候,
LX3則已經從F2.0開始而且最望遠端還有F2.8因為它的光學變焦只有2.5倍而已,
印象中唯一可達到望遠12倍光學變焦又能夠維持恆定光圈F2.8的超級經典機種,
只有Panasonic已經停產很久的FZ20,
圖片取材自原廠官網
自此之後的FZ系列就再也沒有恆定光圈了,
就連單眼相機的鏡頭也沒人願意研發這種鏡頭,
畢竟要研發廣角到望遠皆恆定光圈的設計成本太高了,
不過進光量不足的小光圈倒也不是完全沒優點,
在晴空萬里的艷陽天,適度的縮光圈可以讓天空的藍變得更漂亮,
在團體照的時候,適度的縮光圈可避免因景深太淺而造成對焦點以外的範圍不夠清晰,
尤其是裝上腳架長時間曝光拍夜景,想讓光點銳利想要有星芒效果,縮光圈則是通用的法則,
不過若是在昏暗的室內環境拍攝,主題又很單純,
若近光量太少則必須要靠降低快門速度以延長曝光時間,
所以現今的機種都會以防手震及自動拉高ISO值來提高拍照的成功率,
LX3的另一個手動設定就是可以限制Auto ISO的最大值,
以自己玩單眼的習慣ISO值能越低就越低,由於ISO值越高成相顆粒就會越粗,
由於LX3擁有F2.0的大光圈所以我把ISO設定在Auto模式而ISO Max則限制在400,

以下照片便是用LX3在近距離拍攝而成,

布玩偶(光圈F2.0 快門0.025秒 ISO:80)


蘭花花蕊(光圈F2.2 快門0.01秒 ISO:80)


自家陽台水龍頭(光圈F2.0 快門0.04秒 ISO:400)

以上三張都是在室內不開閃燈試拍,
尤其是最後一張在晚上只靠陽台天花板的一盞日光燈,
光圈已經開到最大,Auto ISO也已經到達我的手動限制,最後利用防手震模式完成拍攝,
如果拍出來仍是昏暗的成相,還可以再加EV值或是將照片存檔設定成RAW格式,
將昏暗的環境拍成RAW格式的照片,事後用軟體來調會比用JPG格式來的彈性許多,
以自己的經驗,將昏暗的照片調亮比較簡單,因為將過曝的照片調暗,許多暗部細節就會跟著不見了,
更多的LX3的作品網路上也早就分享了一堆[LX3作品蓋大樓]以及[LX3微距作品]

其實若有一直在觀察市場訊息的人都知道,Panasonic數位商品的光學鏡片,
長期以來都是跟Leica合作搭配,而LX系列跟Leica的D-LUX系列根本就是攣生兄弟,
例如Panasonic DMC-LX3對應的就是Leica D-LUX 4

圖片取材自原廠官網
這二個機種,鏡頭結構規格介面完全一模一樣,只差在外觀材質造型附件包裝以及品牌不同,
曾經有人說顏色調教的風格也不同,這個我絕對相信畢竟Leica並非浪得虛名,
不過價差太高一台可以抵二台還可以找零,所以也就無從查證起了...沉思
就自己的觀察最近這半年來Mobile01上面的Panasonic相機討論區,LX3一直非常熱門,
這也是我敗下手的原因之一,不論是優點或是缺點買之前早就已經有心理準備,
不過至今它的手動功能都還沒完全摸熟,
除了搞不懂菲林模式與場景設定的差別在哪裡,光是白平衡設定就有二維軸向可以微調,
所有的設定可能還要一段時間邊玩邊上網找答案才能真正的摸熟吧!
更多的原廠資訊:

bluenature09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